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Koa2 搭建信令服务器,JS 也能搞定视频通话!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60

大家好,我是杨成功。

上一篇介绍了 WebRTC 是什么,它的通信流程有哪些步骤,并搭建了本地通信的 Demo,最后讲了一对多实现的思路,原文地址:音视频通信加餐 —— WebRTC 一探到底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局域网两端通信的时候,用到了信令服务器 去传输 SDP。当时我们没有仔细介绍信令服务器,只是用两个变量来模拟连接。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信令服务器的本质就是一台 WeSocket 服务器,两个客户端必须与这个服务器建立 WeSocket 连接,才能互相发送消息。

然而信令服务器的作用不仅仅是发送 SDP。多端通信我们一般是和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通信,需要对所有连接分组,这在音视频通信中属于“房间”的概念。信令服务器的另一个作用是维护客户端连接与房间的绑定关系。

那么这篇文章,就基于 Node.js 的 Koa2 框架,带大家一起实现一个信令服务器。

大纲预览

本文介绍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 再谈信令
  • koa 遇见 ws
  • 如何维护连接对象?
  • 发起端实现
  • 接收端实现
  • Ready,传令兵开跑!
  • 加入学习群

再谈信令

上一篇我们讲到,一个局域网内的两个客户端,需要双方多次互换信息才能建立 WebRTC 对等连接。发送信息是各端主动发起,另一端监听事件接收,因此实现方案是 WebSocket

而基于 WebSocket 远程互换 SDP 的过程,被称为信令

事实上,WebRTC 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信令。也就是说,信令并不是 WebRTC 通信规范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在一个页面实现两个 RTCPeerConnection 实例的通信,整个连接过程就不需要信令呀。因为双方的 SDP 都定义在一个页面,我们直接获取变量就可以。

只不过在多个客户端的情况下,双方需要互相获取对方的 SDP,因此才有信令一说。

koa 遇见 ws

我们用 Node.js 搭建信令服务器,有两个部分最关键:

  1. 框架:Koa2
  2. 模块:ws

Node.js 开发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框架,之前一直用 Express,这次尝尝 Koa2 香不香。不过它们两个相差不大,可能某些 API 或者 npm 包有些差异,基本结构几乎都一样。

ws 模块是非常简单纯粹的 WebSocket 实现,包含客户端和服务端。我在这篇文章 前端架构师破局技能,NodeJS 落地 WebSocket 实践 中详细介绍了 ws 模块的用法和如何与 express 框架集成,不了解 ws 模块的可以看这篇。

这里我们直接开始搭建 Koa2 的结构以及引入 ws 模块。

koa 项目结构搭建

首先是初始化项目并安装:

$ npm init && yarn add koa ws

创建完成之后,生成了 package.json 文件,然后在同级目录添加三个文件夹:

  • routers:存放单独路由文件
  • utils:存放工具函数
  • config:存放配置文件

结下来编写最重要的入口文件,基础结构如下: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ctx => {
  ctx.body = 'Hello World'
})

server.listen(9800, () => {
  console.log(`listen to http://localhost:9800`)
})

看到没,和 express 基本一样,都是实例化之后,设置一个路由,监听一个端口,一个简单的 web 服务器就启动了。

这里要说的比较大的区别,就是她们的 中间件函数 的区别。中间件函数就是使用 app.use 或者 app.get 时传入的回调函数,更多中间件知识参阅这里

中间件函数的参数包含了 请求响应 两大块的关键信息,在 express 中使用两个参数分别表示,而在 koa 中将这两个对象合在了一起,只用一个参数表示。

express 的表示方法如下:

app.get('/test', (req, res, next) => {
  // req 是请求对象,获取请求信息
  // res 是响应对象,用于响应数据
  // next 进入下一个中间件
  let { query } = req
  res.status(200).send(query)
})

而 koa 是这样的:

app.get('/test', (ctx, next) => {
  // ctx.request 是请求对象,获取请求信息
  // ctx.response 是响应对象,用于响应数据
  // next 进入下一个中间件
  let { query } = ctx
  ctx.status = 200
  ctx.body = query
})

虽然说 ctx.request 表示请求对象,ctx.response 表示响应对象,但是 koa 又把常用的一些属性直接挂到了 ctx 上面。比如 ctx.body 表示的是响应体,那要获取请求体怎么办呢?得用 ctx.request.body,然后获取 URL 参数又是 ctx.query,总之用起来感觉比较混乱,这部分个人还是喜欢 express 的设计。

基础结构是这样,我们还要做两个处理:

  • 跨域处理
  • 请求体解析

跨域嘛不用说,做前端的都懂。请求体解析是因为 Node.js 接收请求体基于流的方式,不能直接获取,因此需要单独处理下,方便用 ctx.request.body 直接获取到。

首先安装两个 npm 包:

$ yarn add @koa/cors koa-bodyparser

然后在 app.js 中配置下即可:

const cors = require('@koa/cors')
const bodyParser = require('koa-bodyparser')

app.use(cors())
app.use(bodyParser())

ws 模块集成

本质上来说,WebSocket 与 Http 是两套服务,虽然都集成在一个 Koa 框架里面,但它们实际上各自独立。

因为同在一个 Koa 应用,所以我们希望 WebSocket 与 Http 可以共用一个端口,这样的话,启动/销毁/重启 这些操作,我们只需控制一处就可以了。

要共用端口,首先对上面入口文件 app.js 做一些改造: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app.callback())

server.listen(9800, () => {
  console.log(`listen to http://localhost:9800`)
}) // 之前是 app.listen

然后我们在 utils 目录下新建 ws.js

// utils/ws.js
const WebSocketApi = (wss, app) => {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console.log('连接成功')
  }
}

module.exports = WebSocketApi

再将这个文件引入 app.js 中,添加代码如下:

// app.js
const WebSocket = require('ws')
const WebSocketApi = require('./utils/ws')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app.callback())
const wss = new WebSocket.Server({ server })

WebSocketApi(wss, app)

此时重新运行 node app.js,然后打开浏览器控制台,写一行代码:

var ws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9800')

正常情况下,浏览器结果如下:

Koa2 搭建信令服务器,JS 也能搞定视频通话!

这里的 readyState=1 说明 WebSocket 连接成功了。

如何维护连接对象?

上一步集成了 ws 模块,并且测试连接成功,我们把 WebSocket 的逻辑都写在 WebSocketApi 这个函数内。下面我们继续看这个函数。

// utils/ws.js
const WebSocketApi = (wss, app) => {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console.log('连接成功')
  }
}

函数接收了两个参数,wss 是 WebSocket 服务器的实例,app 是 Koa 应用的实例。也许你会问这里 app 有什么用?其实它的作用很简单:设置全局变量

信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就是找到连接的两方并传递数据。那么当有许多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在众多的客户端中,找到互相通信的两方,因此要对所有的客户端连接做标识分类

上述代码监听 connection 事件的回调函数中,第一个参数 ws 就表示一个已连接的客户端。ws 是一个 WebSocket 实例对象,调用 ws.send() 就可以向该客户端发送消息。

ws.send('hello') // 发消息
wss.clients // 所有的 ws 连接实例

为 ws 做标识很简单,就是添加一些属性用于区分。比如添加 user_idroom_id 等,这些标识可以在客户端连接的时候作为参数传过来,然后通过上述代码中的 req 参数中获取。

设置完标识后,将这个“有名有姓”的 ws 客户端保存起来,后面就能找得到了。

但是怎么保存?也就是如何维护连接对象?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WebSocket 连接对象是在内存当中,它与客户端连接实时开启的。所以我们要把 ws 对象存到内存里,方式之一就是设置在 Koa 应用的全局变量当中,这也是开头说到 app 参数的意义。

Koa 应用的全局变量在 app.context 下添加,所以我们以“发起端”和“接收端”为组,创建两个全局变量:

  • cusSender:数组,保存所有发起端的 ws 对象
  • cusReader:数组,保存所有接收端的 ws 对象

然后在分别获取这两个变量和请求参数:

// utils/ws.js
const WebSocketApi = (wss, app) => {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let { url } = req // 从url中解析请求参数
    let { cusSender, cusReader } = app.context
    console.log('连接成功')
  }
}

请求参数从 url 当中解析,cusSender, cusReader 是两个数组,保存了 ws 的实例,接下来所有的连接查找和状态维护,都是在这两个数组下面操作。

发起端实现

发起端是指发起连接的一端,发起端连接 WebSocket 需要携带两个参数:

  • rule:角色
  • roomid:房间 id

发起端的 role 固定为 sender,作用只是标识这个 WebSocket 是一个发起角色。roomid 表示当前这个连接的唯一 ID,一对一通信时,可以是当前的用户 ID;一对多通信时,会有一个类似“直播间”的概念,roomid 就表示一个房间(直播间)ID。

首先在客户端,发起连接的 URL 如下:

var rule = 'sender',
  roomid = '354682913546354'
var socket_url = `ws://localhost:9800/webrtc/${rule}/${roomid}`
var socket = new WebSocket(socket_url)

这里为表示 webrtc 的 WebSocket 连接添加一个 url 前缀 /webrtc,同时我们把参数直接带到 url 里,因为 WebSocket 不支持自定义请求头,只能在 url 里携带参数。

服务端接收 sender 代码如下: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let { url } = req // url 的值是 /webrtc/$role/$uniId
  let { cusSender, cusReader } = app.context
  if (!url.startsWith('/webrtc')) {
    return ws.clode() // 关闭 url 前缀不是 /webrtc 的连接
  }
  let [_, role, uniId] = url.slice(1).split('/')
  if(!uniId) {
    console.log('缺少参数')
    return ws.clode()
  }
  console.log('已连接客户端数量:', wss.clients.size)
  // 判断如果是发起端连接
  if (role == 'sender') {
    // 此时 uniId 就是 roomid
    ws.roomid = uniId
    let index = (cusReader = cusReader || []).findIndex(
      row => row.userid == ws.userid
    )
    // 判断是否已有该发送端,如果有则更新,没有则添加
    if (index >= 0) {
      cusSender[index] = ws
    } else {
      cusSender.push(ws)
    }
    app.context.cusSender = [...cusSender]
  }
}

如上代码,我们根据 url 中解析出的 sender 来判断当前连接属于发送端,然后为 ws 实例绑定 roomid,再根据条件更新 cusSender 数组,这样保证了即使客户端多次连接(如页面刷新),实例也不会重复添加。

这是发起连接的逻辑,我们还要处理一种情况,就是关闭连接时,要清除 ws 实例: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ws.on('close', () => {
    if (from == 'sender') {
      // 清除发起端
      let index = app.context.cusSender.findIndex(row => row == ws)
      app.context.cusSender.splice(index, 1)
      // 解绑接收端
      if (app.context.cusReader && app.context.cusReader.length > 0) {
        app.context.cusReader
          .filter(row => row.roomid == ws.roomid)
          .forEach((row, ind) => {
            app.context.cusReader[ind].roomid = null
            row.send('leaveline')
          })
      }
    }
  })
})

接收端实现

接收端是指接收发起端的媒体流并播放的客户端,接收端连接 WebSocket 需要携带两个参数:

  • rule:角色
  • userid:用户 id

角色 role 与发起端的作用一样,值固定为 reader。连接端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用户,所以发起连接时传递一个当前用户的 userid 作为唯一标识与该连接绑定。

在客户端,接收方连接的 URL 如下:

var rule = 'reader',
  userid = '6143e8603246123ce2e7b687'
var socket_url = `ws://localhost:9800/webrtc/${rule}/${userid}`
var socket = new WebSocket(socket_url)

服务端接收 reader 发送消息的代码如下: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 ...省略
  if (role == 'reader') {
    // 接收端连接
    ws.userid = uniId
    let index = (cusReader = cusReader || []).findIndex(
      row => row.userid == ws.userid
    )
    // ws.send('ccc' + index)
    if (index >= 0) {
      cusReader[index] = ws
    } else {
      cusReader.push(ws)
    }
    app.context.cusReader = [...cusReader]
  }
}

这里 cusReader 的更新逻辑与上面 cusSender 一致,最终都会保证数组内存储的只是连接中的实例。同样的也要做一下关闭连接时的处理: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ws.on('close', () => {
    if (role == 'reader') {
      // 接收端关闭逻辑
      let index = app.context.cusReader.findIndex(row => row == ws)
      if (index >= 0) {
        app.context.cusReader.splice(index, 1)
      }
    }
  })
})

Ready,传令兵开跑!

前面两步我们实现了对客户端 WebSocket 实例的信息绑定,以及对已连接实例的维护,现在我们可以接收客户端传递的消息,然后将消息传给目标客户端,让我们的“传令兵”带着信息开跑吧!

客户端内容,我们继续看 上一篇文章局域网两端通信一对多通信的部分,然后重新完整的梳理一下通信逻辑。

首先是发起端 peerA 和接收端 peerB 均已经连接到信令服务器:

// peerA
var socketA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9800/webrtc/sender/xxxxxxxxxx')
// peerB
var socketB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9800/webrtc/reader/xxxxxxxxxx')

然后服务器端监听发送的消息,并且定义一个方法 eventHandel 处理消息转发的逻辑:

wss.on('connection', (ws, req) => {
  ws.on('message', msg => {
    if (typeof msg != 'string') {
      msg = msg.toString()
      // return console.log('类型异常:', typeof msg)
    }
    let { cusSender, cusReader } = app.context
    eventHandel(msg, ws, role, cusSender, cusReader)
  })
})

此时 peerA 端已经获取到视频流,存储在 localStream 变量中,并开始直播。我们下面开始梳理 peerB 端与其连接的步骤。

第 1 步:客户端 peerB 进入直播间,发送一个加入连接的消息:

// peerB
var roomid = 'xxx'
socketB.send(`join|${roomid}`)
注意,socket 信息不支持发送对象,把需要的参数都转换为字符串,以 | 分割即可

然后在信令服务器端,监听到 peerB 发来的这个消息,并找到 peerA,发送连接对象:

const eventHandel = (message, ws, role, cusSender, cusReader) => {
  if (role == 'reader') {
    let arrval = data.split('|')
    let [type, roomid] = arrval
    if (type == 'join') {
      let seader = cusSender.find(row => row.roomid == roomid)
      if (seader) {
        seader.send(`${type}|${ws.userid}`)
      }
    }
  }
}

第 2 步:发起端 peerA 监听到 join 事件,然后创建 offer 并发给 peerB

// peerA
socketA.onmessage = evt => {
  let string = evt.data
  let value = string.split('|')
  if (value[0] == 'join') {
    peerInit(value[1])
  }
}
var offer, peer
const peerInit = async usid => {
  // 1. 创建连接
  peer = new RTCPeerConnection()
  // 2. 添加视频流轨道
  localStream.getTracks().forEach(track => {
    peer.addTrack(track, localStream)
  })
  // 3. 创建 SDP
  offer = await peer.createOffer()
  // 4. 发送 SDP
  socketA.send(`offer|${usid}|${offer.sdp}`)
}

服务器端监听到 peerA 发来消息,再找到 peerB,发送 offer 信息:

// ws.js
const eventHandel = (message, ws, from, cusSender, cusReader) => {
  if (from == 'sender') {
    let arrval = message.split('|')
    let [type, userid, val] = arrval
    // 注意:这里的 type, userid, val 都是通用值,不管传啥,都会原样传给 reader
    if (type == 'offer') {
      let reader = cusReader.find(row => row.userid == userid)
      if (reader) {
        reader.send(`${type}|${ws.roomid}|${val}`)
      }
    }
  }
}

第 3 步:客户端 peerB 监听到 offer 事件,然后创建 answer 并发给 peerA

// peerB
socketB.onmessage = evt => {
  let string = evt.data
  let value = string.split('|')
  if (value[0] == 'offer') {
    transMedia(value)
  }
}
var answer, peer
const transMedia = async arr => {
  let [_, roomid, sdp] = arr
  let offer = new RTCSessionDescription({ type: 'offer', sdp })
  peer = new RTCPeerConnection()
  await peer.setRemoteDescription(offer)
  let answer = await peer.createAnswer()
  await peer.setLocalDescription(answer)
  socketB.send(`answer|${roomid}|${answer.sdp}`)
}

服务器端监听到 peerB 发来消息,再找到 peerA,发送 answer 信息:

// ws.js
const eventHandel = (message, ws, from, cusSender, cusReader) => {
  if (role == 'reader') {
    let arrval = message.split('|')
    let [type, roomid, val] = arrval
    if (type == 'answer') {
      let sender = cusSender.find(row => row.roomid == roomid)
      if (sender) {
        sender.send(`${type}|${ws.userid}|${val}`)
      }
    }
  }
}

第 4 步:发起端 peerA 监听到 answer 事件,然后设置本地描述。

// peerA
socketB.onmessage = evt => {
  let string = evt.data
  let value = string.split('|')
  if (value[0] == 'answer') {
    let answer = new RTCSessionDescription({
      type: 'answer',
      sdp: value[2]
    })
    peer.setLocalDescription(offer)
    peer.setRemoteDescription(answer)
  }
}

第 5 步:peerA 端监听并传递 candidate 事件并发送数据。该事件会在上一步 peer.setLocalDescription 执行时触发:

// peerA
peer.onicecandidate = event => {
  if (event.candidate) {
    let candid = event.candidate.toJSON()
    socketA.send(`candid|${usid}|${JSON.stringify(candid)}`)
  }
}

然后在 peerB 端监听并添加 candidate:

// peerB
socket.onmessage = evt => {
  let string = evt.data
  let value = string.split('|')
  if (value[0] == 'candid') {
    let json = JSON.parse(value[1])
    let candid = new RTCIceCandidate(json)
    peer.addIceCandidate(candid)
  }
}

好了,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本篇的内容比较多,建议一定要动手跟着写一遍,你才会整明白一对多通信的流程。当然本章还没有实现网络打洞,信令服务器可以部署在服务器上,但是 WebRTC 客户端还得在局域网内才能连通。

下一篇,也就是 WebRTC 系列第三篇,我们实现 ICE 服务器。

我想学更多

本文来源公众号:程序员成功。这里主要分享前端工程与架构的技术知识,欢迎关注公众号,点击“加群”一起加入学习队伍,与大佬们一同探索学习进步!~

转载自: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1668070
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