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像打磨产品一样打磨你的课程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4

昨晚,一个在国内做技术圈知识付费的朋友找到我,咨询我如何看待目前我所使用的三款知识付费的产品。

而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这个顺序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每个人处在技术中的不同的位置,对于技术产品和知识产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我的看法可能是错的,仅能代表我的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

接下来来细说一下

GitChat 达人课

不过,达人课有其自己的硬伤。

由于我自己本身是达人课的作者,因此可能达人课的问题会被较多的提出,这并不代表达人课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极客时间

最后,来说一说极客时间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来看,极客时间的专栏目前依然走的大V经济的路线,刷一下 Geek 时间的专栏的介绍,你会发现,充斥着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名:微软、微博、百度、京东、Oracle、eBay、西山居、网易等。放出公司名并非坏事,实际上,这些 title 帮助我们在购买课程时,建立起对作者的信任。如果没有这些 title ,我们可能在购买时,需要仔细的评估作者是否值得我们这个钱。

那么,极客时间的问题究竟在哪?

极客时间的产品走的是 All in Mobile 的路子,将整个产品的重心都放在移动端,目前即使有了电脑端的官网,但是在功能上依旧不够全面。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脑版的官网是因为出现了视频课程专栏,在移动端无法满足课程学习的要求,因此电脑版的官网才拥有了丰富的能力。

All in Mobile 在绝大多数的产品中都没有问题,毕竟手机现在是我们最强大(几乎)的计算设备,随身携带,算力也没有差到不可接受。

但是,针对程序员的课程并不适合,这是因为我们程序员的手艺,落到实处一定是代码、项目,你能够写好代码,那你一定是一个好的程序员,如果代码写不好,你连自己的立身之本都没有。这种对手艺的要求,导致我们的学习到最后的落脚点基本都是代码。很不幸的是,目前的移动端并不适合写代码。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曾介绍过,我使用 iPad Pro 来作为我的轻办公的方案, iPad Pro 这样一个算力、屏幕并不差的产品,完全无法胜任我写代码的需求,在我学习时,我根本无法很好的去实践我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又谈何掌握?

但是,极客时间并非全部都是程序员的课程,比如我所购买的「朱赟的技术管理课」、「邱岳的产品手记」、「硅谷产品实战36讲」、「邱岳的产品实战」等内容,在形式上并不要求你一定有具体的代码演示,因此,还是很适合 All in Mobile 的。

题外话,池老师应该是看到「得到」做的不错,考虑来做一个程序员圈子的「得到」,但是「得到」所分享的内容和针对程序员的「得到」所输出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得到」所分享的内容整体来说,偏向人文、社科,理工的内容不多,即使是「卓老板聊科技」也是理工科内容的一个人文科普的版本。这样的信息我们本来就可以通过在社交生活中获得,无需「刻意联系」。而程序员们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大多是专业技能,你的学习应当是辅以练习,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最终才能习得这样的一门技能。 盲目的进入音频领域,让程序员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理工科的专业技能,其学习转化率之差可想而知。

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

首先,世界是在变化的:对于我所做的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需要更新的,我并不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是从写出来、制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定性了。我们所教授的内容,一定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有一个东西是不需要更新的,一出现就定型了,那他一定是快死了。在过去的时代,不管是视频课程、还是音频课程,更新的成本都非常高,你需要花费时间来编写台稿、制作 PPT 。此外,还需要花费精力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状态来完成音频、视频的录制。

其次,任何人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任何一个产品的开发,都需要通过不断的迭代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当我们自己做软件开发的时候,我们都会努力的去进行迭代,让产品中一个个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当我们坐课程时,我们却选择了一劳永逸,做好以后不再更新,这难道不可笑么?

如果你像我一样,选择将一门课程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打磨,那么,动态的课程才是最适合你的产品。

利益相关

最后

你如何看待知识付费产品?以及,你觉得什么样的知识付费的产品是好的?(不限国内外)

如果你针对这篇文章有其他的看法,也欢迎你分享给我。

转载自:https://juejin.cn/post/6844903678122393613
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