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 CSS 要叫做 “层叠样式表” 吗?
作为一名切图大师,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一样没事的时候喜欢想一些有的没有。之前,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设置页面样式的代码被称为 css
代码?大家不觉得 “层叠样式表” 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的诡异吗?
最近,偶然的机会解开了谜底。这还要从一个前端技术的发展史中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开始说起。
而在这个故事背后,蕴藏了更加深刻的道理,就让本文带你来看这个关于 css
的命名的小故事,以及这个事件背后持有不同意见的开发者之间的的冲突、讨论和最终的妥协。
故事背景
1994
年,世界上第一个网站出现仅仅三年后,Web
界的领袖们意识到,为了Web
的长远发展,必须引入一种机制来控制网页的外观和布局。当时的网页设计几乎全靠HTML
完成,这导致了结构与表现混在一起的混乱局面。于是,W3C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万维网联盟)启动了一个项目,目的是创建一种新的网页样式语言。然而,在这个项目的早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新语言应该叫什么名字?
冲突的双方
在W3C
内部,对于这门新技术的命名,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由Håkon Wium Lie
领导的团队认为,新语言的核心特性在于“层叠”(Cascading
),因为这种机制允许多个样式表按照一定的优先级规则一起工作,这是之前的技术所不具备的。
另一方面,Bert Bos
所在的团队则认为,“样式”(Style
)才是这门语言的灵魂,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Web
的视觉表现。他们主张这门语言应该突出“样式”的概念。
折中
为了解决这一分歧,W3C
组织了多轮讨论和会议。这些讨论充满了激烈的辩论,每一方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开始意识到,这两个方面都是这门新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反复的权衡,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他们决定将这两个概念合并起来,命名为“Cascading Style Sheets
”,简称CSS
。这个名字不仅涵盖了“层叠”的独特特性,也包含了“样式”的核心概念,完美地反映了这门新语言的设计初衷。
启示
CSS
的命名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面对分歧和冲突时,通过开放的讨论和相互理解,我们可以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在技术的世界里,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是推动进步的动力。通过合理的妥协和整合,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加完善和强大的技术。
此外,CSS
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好的技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CSS
之所以能够成为前端开发不可或缺的工具,正是因为它既考虑了样式的灵活定义,也兼顾了样式规则的层叠和继承机制,从而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样式控制能力。
在日常的开发实践中,我们应当鼓励团队内部的讨论和交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通过合作和创新,共同推动项目和技术向前发展。
转载自:https://juejin.cn/post/735021490905649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