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Python】三器一闭(迭代器、生成器、闭包、装饰器)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9

关于迭代器:

什么是迭代?

迭代是访问集合元素的一种方式。

对list、tuple、str等类型的数据,能够使用for...in...的循环语法从其中依次拿到数据进行使用,这样的过程则称为遍历,也叫迭代。

什么是可迭代对象?

只要是可以通过for...in…的形式进行遍历的,那么这个数据类型就是可以迭代的。

如何判断数据是否可迭代?

内置函数 isinstance() ,可用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为指定数据类型。

若是则返回True,反之则返回False。

但是在python中是没有这个可迭代对象这个数据类型的,不过可以通过导入模块中的类来实现。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Iterable, Iterator  # 从集合.abc 导入可迭代

print(isinstance([], Iterable))      # 列表,True
print(isinstance({}, Iterable))      # 字典,True
print(isinstance((1,), Iterable))    # 元组,True
print(isinstance(set(), Iterable))   # 集合,True
print(isinstance('asaf', Iterable))  # 字符串,True
print(isinstance(123, Iterable))     # False,整型:非可迭代对象
print(isinstance(range(1, 10), Iterable))  # range类型,True

什么是迭代器:

迭代是python中访问集合元素的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方式。

迭代器是一个可以记住遍历位置的对象,迭代器对象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访问,直到所有的元素被访问完结束。迭代器只能往前不会后退。因此不会像列表那样一次性全部生成,而是可以等到用的时候才生成,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内存资源。

迭代器有两个方法:iter() 和 next()方法。

迭代器的本质:

我们可以通过 iter() 函数获取这些可迭代对象的迭代器。

然后我们可以对获取到的迭代器不断使用 next() 函数来获取下一条数据。

使用迭代器取数据:

"""使用迭代器取数据"""
nums = [1, 2, 3]   # 可迭代对象
nums = iter(nums)  # 迭代器

print('nums是迭代器么?答案是:', isinstance(nums, Iterator))  # True

# 取出迭代器的数据
num1 = next(nums)
print(num1)

num2 = next(nums)
print(num2)

"""注意: 若迭代的次数超过了可迭代对象的长度, 就会报 StopIteration 异常"""

自定义迭代器:

使用 iternext 方法自定义迭代器。

只要在类中,定义 iter 方法,那么这个类创建出来的对象一定是可迭代对象。如果类中实现了 iter 方法和 next 方法的对象,就是迭代器。

当我们调用 iter() 函数提取一个可迭代对象的迭代器时,实际上会自动调用这个对象的iter方法,并且这个方法返回迭代器。

代码实例:
from collections.abc import Iterator, Iterable


# 类中实现了 iter() 和 next() 方法
class myNum:
    def __iter__(self):  # 返回的是迭代器对象

        # 实例属性
        self.a = 1
        print(self, 'self')  # <__main__.myNum object at 0x100390c50> self
        return self  # 表示实例对象本身是自己的迭代器对象

    def __next__(self):
        # 举例:自增1,为了体现 next() 方法
        self.a += 1
        return self.a


mydata = myNum()  # 创建对象
print(isinstance(mydata, Iterable))   # True

myIter = iter(mydata)  # 把对象生成迭代器
print(myIter, 'myIter')   # <__main__.myNum object at 0x100390c50> myIter

print(isinstance(mydata, Iterator))  # 实现上面2个方法时,才是迭代器:True,这句是自行判断,可以不要

"""
print(next(myIter))
print(next(myIter))  
使用 for 循环代替
"""

for i in range(1, 20):
    print(next(myIter))

小结:

  • 凡是可作用于 for 循环的对象都是 Iterable 类型;
  • 凡是可作用于 next() 函数的对象都是 Iterator 类型;
  • 集合数据类型如 list 、dict、str 等是 Iterable 但不是Iterator,不过可以通过 iter() 函数获得一个 Iterator 对象。

生成器:

在 python 中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这种机制,叫做生成器。也叫生成数据的机器代码

以 list 容器为例,在使用该容器迭代一组数据时,必须事先将所有数据存储到容器中,才能开始迭代;而生成器却不同,它可以实现在迭代的同时生成元素。

即:对于可以用某种算法推算得到的多个数据,生成器并不会一次性生成它们,而是什么时候需要,才什么时候生成。

生成器是一种用时间换空间的做法。比如,利用 list 列表储存全体正整数,无穷个正整数再大的内存也无法装得下,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生成器,实现用一段代码来储存全部正整数的作用。

生成器的创建:

  1. 定义一个以 yield 关键字标识返回值的函数;
  2. 调用刚刚创建的函数,即可创建一个生成器。
代码实例:
# 生成器的创建
def intNum():
    print('开始执行程序:...')
    for i in range(5):
        yield i     # return 回到函数调用处,后面的不会执行,yield 可理解为暂停,同时回到函数调用处,但是此时进到for循环
        print('go on')


# intNum() 函数的返回值用的是 yield 关键字,而不是 return 关键字,此类函数又成为生成器函数。
num = intNum()   # 生成器函数
print(num)       # <generator object intNum at 0x104824110>,生成器函数

# 如果需要继续执行,需要调用 next() 方法,或者用for循环代替
# print(num.__next__())    # 执行一次,就结束
# print(num.__next__())
# print(num.__next__())
# print(num.__next__())
# print(num.__next__())    # 如果执行时超出 范围,会报错

for i in num:
    print(f'for循环:{i}')

"""
和 return 相比,yield 除了可以返回相应的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即每当程序执行完该语句时,程序就会暂停执行。
不仅如此,即便调用生成器函数,Python 解释器也不会执行函数中的代码,它只会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
"""

"""要想使生成器函数得以执行,或者想使执行完 yield 语句立即暂停的程序得以继续执行,有以下 2 种方式:
1. 通过生成器(上面程序中的 num)调用 next() 内置函数或者 __next__() 方法;
2. 通过 for 循环遍历生成器。"""

闭包:

什么是闭包?

在函数中再嵌套一个函数,并且引用外部函数的变量。

构成条件:

1、函数嵌套 2、外部函数返回内部函数名 3、内部函数使用外部函数的变量

代码实例:
def outer(x):
    # 嵌套函数inner(),则是一个闭包函数
    def inner(y):
        return x + y   # 引用外部函数的变量

    return inner


print(outer(6)(5))
def myfunc(a, b=1):
    c = 100

    def useC():
        print(f'调用外部函数的变量,并打印:{c}')   # 100
        print(a + b)    # 17

    useC()


myfunc(6, 11)   # 实参值会覆盖形参的值

装饰器:

什么是装饰器:

通过装饰器函数,来修改原函数的一些功能,又不会改变原函数的内部实现,又使得原函数不需要修改。装饰器本身可以增强其他函数的功能。

优点:

避免大量的重复代码;

作用:

1、将这个修饰符下面的函数作为该修饰符函数的参数传入。

2、如果被 @ 的函数是一个闭包函数,那么就把被修饰函数的参数传给闭包的内函数,结合位置参数列表 args 和可变参数字典 kwargs,就可以完成所有参数的接收。

小结:

装饰器的作用就是为了解耦一些通用处理或者不必要功能的,
尽可能让一个函数只负责一个任务,避免后续维护时散弹式修改代码。
代码实例:
import time

# 需求:打印2到20000的所有质数所需时间

# 装饰器
def runTime(func):    # 装饰器,传入一个参数,把我们要运行的函数 printNum() 作为参数传入
    def wrapper():    # 表示的是,要运行这个函数,需要运行哪些内容
        time1 = time.time()  # 运行这个函数前,截取一个时间
        func()  # 然后运行我们的函数
        time2 = time.time()  # 运行结束,再获取一个当前时间
        print(time2 - time1)  # 最后,打印总耗时

    return wrapper


# 判断是否为质数
def isPrime(num):
    if num < 2:
        return False
    elif num == 2:
        return True
    else:
        for i in range(2, num):
            if num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runTime
def printNum():   # 打印质数
    for i in range(2, 20000):
        if isPrime(i):
            print(i)


printNum()

对上述案例进行优化,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质数?

import time


def runTime(func):  # 装饰器,传入一个参数,把我们要运行的函数 printNum() 作为参数传入
    def wrapper():  # 表示的是,要运行这个函数,需要运行哪些内容
        time1 = time.time()  # 运行这个函数前,截取一个时间
        result = func()  # 然后运行我们的函数,把记录个数的 countNum 记录并保存起来
        time2 = time.time()  # 运行结束,再获取一个当前时间
        print("Toal time:{:.4} s".format(time2 - time1))  # 然后,打印总耗时,保留4位小数
        return result  # 最后,返回记录个数的 countNum

    return wrapper


def isPrime(num):
    if num < 2:
        return False
    elif num == 2:
        return True
    else:
        for i in range(2, num):
            if num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runTime
def countPrintNum():
    countNum = 0  # 如果加上计数器,比如,统计2-20000之间有多少个质数
    for i in range(2, 10000):
        if isPrime(i):
            countNum += 1
    return countNum


countNum = countPrintNum()
print(countNum)

针对上述案例,继续优化,随意截取任意之间两个人的质数个数:

import time


def runTime(func):  # 装饰器,传入一个参数,把我们要运行的函数 printNum() 作为参数传入
    def wrapper(*args):  # 表示的是,要运行这个函数,需要运行哪些内容,*args是接收函数countPrintNum中的不定长参数
        time1 = time.time()  # 运行这个函数前,截取一个时间
        result = func(*args)  # 然后运行我们的函数(fun()等价于countPrintNum()),把记录个数的 countNum 记录并保存起来
        time2 = time.time()  # 运行结束,再获取一个当前时间
        print("Total time: {:.4} s".format(time2 - time1))  # 然后,打印总耗时,保留4位小数
        return result  # 最后,返回记录个数的 countNum

    return wrapper


def isPrime(num):
    if num < 2:
        return False
    elif num == 2:
        return True
    else:
        for i in range(2, num):
            if num % i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runTime
def countPrintNum(maxNum):  # 如果想要统计到任意数之间的质数,附带参数时,我们需要把这个参数 maxNum 带到装饰器中
    countNum = 0
    for i in range(2, maxNum):
        if isPrime(i):
            countNum += 1
            # print(i)
    return countNum


countNum = countPrintNum(100)    # 这里可以传入大于2的任意数
print(countNum)
解析:

代码中的 @runTime,相当于

countPrintNum = runTime(countPrintNum)
countPrintNum()

当运行最后的 countPrintNum() 函数时,调用过程是这样的:

  • 先执行 countPrintNum = runTime(countPrintNum),此时的变量 countPrintNum 指向的是 runTime()
  • runTime(func)中传参的是 countPrintNum,返回的 wrapper,而 wrapper 又会调用到原函数 countPrintNum

所以,先执行 wrapper 函数里面的函数,然后再执行 countPrintNum()函数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