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2024】寒假再回首: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3

2024年初,学习状态回顾

开稿时间:2024-1-23

归家百里去,飘雪送客迟。

搁笔日又久,一顾迷惘时。

我们饱含着过去的习惯,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一、学期又去

一个假期的到来,也意味着一个学期的结束。回头看看,会有遗憾,也会有幸运。

1、Web与写网站的我

在23年的暑假,我买了一本书:《Flask Web开发实战 入门、进阶与原理解析》,也被简称为“狼书”,一块680页厚的大砖头。我想要写一个网站用来记录的自己的学习,这个想法大概可以追溯到更早一年之前,我开始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大概是“某天什么时候花了多少时间干了什么事情”。相隔不久(先后不知),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总之它的想法打动了我。我开始觉得,也许我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是仅存于幻想。

很快我感觉用笔记录并不方便,既不好携带,也不好回顾。我于是一边啃砖头,一边设计和编写我的网站,这在当时的我,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到刚开学的时候,我正式记录了我的第一个任务如下。网站做得很简单,或者说简陋,仅仅相当于把我的笔换成了键盘。

【2024】寒假再回首: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我还给自己画了张大饼,一张遥远的饼。程序会计算经验和等级,当我在其中达到200级时,我将成为“大师”——根据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万小时的定律。虽然这个定律并不准确,甚至偏颇。而从提交第一个任务到今天,已经过去近5个月。它一直记录着,也催促着、激励着我学习状态的改变。我渐渐感觉自己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信心好像在发芽了。

现在狼书的阅读进度是605页/680页,后面我将网站的改进计划暂时搁到一边,于是阅读和编程实践的进度有些脱节,即使每读过一节我都会写笔记进行回顾,也还是忘得太快,也就没再读了。

2、汇编与上甲课做乙事的我

本学期有一门汇编语言课,听着就不容易的样子。我试着看学校的教材,感觉像要先用一大堆我不懂的名词与概念 先吓住我,让我不敢学。我于是在豆瓣上寻找合适的自学书籍,后来买了王爽的《汇编语言(第四版)》。起初我直接看书,到了100页时就常常感觉有些看不明白,几乎也要搁置了。我开始尝试了书里留的实验,居然又渐入佳境,直到把它学完。后来又读了朋友给我推荐的《x86汇编语言 从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也挺有收获,可惜只读到一半。

而此前很少能扎实地将学习某项技术。扎实的感觉,很微妙,又有些让我痴迷。曾经太多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太多次临阵磨枪祈求它光,我好像已经把自己学丢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不听老师讲课——干干脆脆地去放弃,然后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有次我惊讶的发现,自己在课上已经很少走神或打瞌睡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经常上课听不进,没法跟着老师的思路,这或许是我能力的一个缺陷。然而,感觉不少大学老师的讲课水平不太行。彻底倒向自学,似乎是比设法努力跟上老师思路更好的选择。

有网友说,“上课影响学习”,听着有些好笑,却也是现实问题的真实折射。有时,是会对我的大学生活感到失望的。

课堂并不是学习的优质环境。说话的声音,似乎远比普通的噪音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晚上睡觉被室友吵过的同学,可能较有体会)。虽然不想听老师讲课,但人在教室坐,音随风灌耳,它并不在乎我的想法。不过久而久之,也能勉强适应,此外我还买了一对耳塞,可以学习的时候戴。

3、课外书籍阅读

有次某人和我说“你看过那么多书,结果遇到问题还是在pua自己”。前半句其实是不成的,我并没有看过很多书,而是最近才有意识地在这上面多花一些时间。可能我最近喜欢把“看书”挂在嘴边,而营造了一种我读书多的假象。

这学期读下来的课外书有《文城》《大学教育(蔡元培)》《掌控习惯》,还有一些就是零零碎碎只读了一点的。虽然不多,不过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少。在读的过程中是挺有感触的,觉得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尝试。

不过读书的过程也容易遇到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新鲜感和激情很容易就会淡化,然后淡忘。这也是读书常有的问题,看得多,消化吸收得少。有人说看了之后,自己肯定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影响自然是会,刚读不久时,我常常看见一个什么就能联想到书中的一些内容。然而过些天我就发现,这种联想明显地在变少。不刻意去强化书对自己的影响,它的影响就衰退得快。又或者浅浅地尝试之后有些受挫,就对那书本身也有些失望了。

透过书可以窥见别人眼中的世界,以一些我或许未曾想过的角度,也以一种廉价的方式获取二手的经验。

书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拿学校的汇编教材来说,我很难靠那个自学学会汇编语言。然而我目前也没啥好的方法,我一些读书的收获其实常常是意外的。现在我看的书大概有两个来源,一是推荐,身边朋友的推荐,网络帖子的推荐,up主的推荐。二是,我想了解某个主题,就用相关的关键词去搜索,然后看下书籍的评价。


时间过得实在是快,一回头就忍不住心生后悔,又生羞愧,觉得许多本可以做的事情没做,许多本可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但也不必过于纠结,尽量对自己保持坦诚吧,那是改变的开始。

二、寒假以来

早在放假之前,我就对这段寒假时光感到有些担忧。不为别的,只是此生此前的每一个寒假,我都几乎交给了玩乐。每天的时间,也几乎交给了打游戏和看网络小说。一沉浸进去,就失去了屋外的日和夜——一个重度的网瘾少年,一个在控制和失控间来回横跳的人。

白日越过睡眼,鸡鸣恍觉夜深。

脑海翻起画面,惟等睡意渐沉。

然而今年我大三了,实在没多少机会可以再去放任自己。

因此这个寒假对于我实在是一个挑战。脑海里同时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可我在家里打了那么多年的游戏。我真害怕熟悉的环境又唤起沉默的习惯,旧日的时光跳出来同化今天的我。

1、做得好的

没打游戏:首先,我表扬一下我自己,我既没有打游戏,也没有沉迷网络小说。而我觉得这一小而关键的成功大概有四点原因。

  1. 退路变窄。随着毕业越来越近,打游戏会使我产生更加强烈的负罪感。
  2. 买了吉他。新增一个放松手段,不想学习时可以作为游戏的替代品。
  3. 学习习惯。过去的一个学期不算完全虚度,有一些继续学习的惯性。
  4. 王者荣耀更新困难。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小小的麻烦,就可以拨动选择的方向。

于是综合效果大概就是:我不会太频繁想到它,即使想到了也不是很有吸引力,即使想做了还会有点麻烦。

人们有时会说某人真自律。也有过别人这样说我,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经常跑步。那自律靠什么呢,靠内心的动力和意志吗?像蔡元培说:“己所欲做而强其不做,己所不欲而强其必行”?真的很难,我感觉意志力一点儿也不靠谱,而且还是对一个本就不自律的人,一个已经身怀坏习惯的人,无异于让新手去打Boss,送命行为。

还不如对自己多使些“诡计”,让自己该做的也是自己想做的,不该做的也是自己不想做的,一点点改造,更具有可行性。这里不禁联想到孔子也有句古话:“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其它收获:看完了一本之前看了一小半的书,挺有意思的。认真花了一些时间练习吉他,通过虐待自己的左手,弹小星星时终于不再手指打架。搜集了一些蓝桥杯的资料,刷完了python语言的55道题(OpenJudge-Python程序设计) ,还没有正式开始学习算法。 此外,还做了一些英语学习的尝试,觉得自己是可以学好英语这项技能的。

【2024】寒假再回首: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2、做得不好

新的敌人:俗话说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排除掉打游戏这个问题之后,又出现了刷视频、刷贴子的问题。一些正经的视频、帖子倒不那么容易让人沉迷,而恰恰却是一些搞笑整活视频、套路化的剧情解说,很令我难以自拔。

我抱着屏幕傻笑,可时间是冷漠的。它自顾自走着,早已牵着光,到了世界的另一侧。

我感觉刷视频和帖子令人忘我的能力是不如打游戏的。然而,它实在是太方便了!手指在屏幕前轻轻一划,就可以开始。事发最多的时间段是早上醒来的时候,起床拿手机看时间,然后就开始看手机。

作息问题:我通常一天还是会睡八个小时,整个睡眠时间段发生了偏移。起初一些天我还是在12点左右就躺着,然而每当灯光尾随着家人走进房间,我就睡不着了。有时我甚至干躺着躺一个多小时。睡觉时间不统一,就挺麻烦的。后来就干脆到1点或者2点才睡了,仍会让自己睡8个小时,但整个睡眠时间段发生了偏移。而且晚上睡的时间也不稳定,整体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

死灰复燃:本来一些坏习惯,在学校期间被我削弱了,但又开始重现。比如总时不时地点进自己的社交平台看一下,一天可能会有几十次。之前我建议自己,也不禁止,但是每次点进去前,先做十个深蹲,后点击次数就大幅下降。最近我将这个规则抛至脑后,也于是再次有些失去对自己的掌控。

其它:运动量明显下滑,在学校会经常跑步,但现在已没保持固定的运动项目。其实在家做八段锦养生,或者做一些力量训练都可以的。

拖拉的习惯没有变。我会把一些待做的事情记录在手机里面,但很少会去看它们。此外,一些闲置了一段时间的事情,就不太想重新启动了,热情好像会随着时间飘散,会想先继续做现在的一些事情。也许我可以单独划出一些时间,用来处理以前累计的事情?该做的做,该撤掉的撤掉。


总之,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三、看看自己

所谓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干活之余,欢笑之后,我又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现在做的事情,又多大程度符合?如果不,我将来又要怎么做?

1、矛盾的心

**近期学业压力的紧迫性,与我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是矛盾的。**许多事件在给我制造压力:考研学习(如果要考的话),一个停滞的机械臂项目,蓝桥杯备赛。它们都需要投入大把的时间,哪怕只有其中一个,也都够我喝上一壶了。然而我也有其它的事情想做:和朋友相处,继续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和作品,已有的爱好,尝试新鲜的事物,以及——就是想玩······

而糟糕的是,我不想抛下任何一边。

应对考试的学习过程,我同样收获知识。然而考试其实是一项技能,为了取得高的分数,我将不得不把刷过的题再刷一遍、两遍、三遍,让自己越来越熟练。但考试这项技能在考过之后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至于我的生活乐趣,我又不是机器人,并且情绪还有些敏感而不稳定。假如枯燥的学习没有调料,我猜我可能会Boom——某一天突然爆炸。另一方面,现在是很忙,可今日有今日忙,明日有明日忙。说不定数年后回首,却觉得今天才是最合适的时候呢。

好吧,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2、没有方向的人

倒不是说我没有任何想法,只得过且过。问题在于,我的想法是模糊的。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规划。其实有时候,没有清晰的目标,状态就和没有目标一样的。我没有说我以后就要去研究某个领域的技术、为某个群体带来帮助,或者就是想去旅游,又或者我以后目标就是要赚很多钱······我没钱,而且想赚钱,但那本身似乎不是我的目的。

那就去定一个目标,去做清晰的规划,就好了吗?可我不能期待它像“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突然就冒出来了。想法总归源于我的经历和见识。然而我一咸鱼能有什么经历?平日里无非上课下课躺寝室,放假了无非这玩那玩躺家里。按我之前的一个想法,就是边走边试,还是应当给自己拟定一条路,但保留一些时间看看旁边的风景,踩踩树叶埋起的小道。

至于结果会怎么样——写下选择的是今天,批改答卷的是时间。我不会预测未来,但也不必太害怕。

也许,正由于不只有一个目的地,才得以走过从南到北,趟过春秋冬夏。

3、我的变化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半年的时间不短,但一个人可以脱胎换骨,也可以几乎如旧。

这半年来,最让我感觉自己不一样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我变得更加主动,也更有勇气。面对一些我曾经大概会沉默、会逃避的事情,如今我有时会选择去做——即使只是有时,也十分珍贵了。做过一次,就更敢一而再、再而三。(“破窗效应”的积极用法?)

我试着去直面尴尬,去打破自己的沉默。这也让我能够对未来保持一些期待。不过,以目前来看,还远远不够。消极的情绪也好像一直都在,未曾被消灭,我大概也只能持着平衡,试着扭转吧。

【2024】寒假再回首:缺乏自我意识是毒药,反思和回顾是解药


四、草率的尾巴

计算机是我当初信手一填的专业,到今天,感觉这个选择还是不错的。信息化的时代,更多地接触电脑,总归不至于让我过于闭塞。我仍对计算机保持有一定的兴趣。这兴趣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过去的积累,就像我喜欢跑步而很多人不喜欢,但我一开始也不,这大概就是个从慢慢的接触、了解,再到喜欢的过程。现在我走着走着就想抬腿跑两步,并且觉得很舒服。二是我觉得计算机有能力,也很有潜力,它像一根长长的撬棍,让我觉得可以改变一些东西,因此我对它有期待。

就算我想干其它的,它也能作为工具助我一臂之力。


我好像有些太啰嗦了,以至于之前没有一次性写完,中间停了好几天没动。再捡起来,思路都有些连不上了。但到这一步,即使草率,也给它画个句号吧。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