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4

“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游泳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这只鸟可以被称为鸭子。“----鸭子模型

鸭子模型是Python中的一种编程哲学,也被称为“鸭子类型”。它来源于一句话:“如果它走起路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这个哲学思想强调对象的行为比其具体类型更重要。与C++、Java等编译型语言不一样的是,Python作为解释器语言,其语言层面的设计理念有独特之处,鸭子模型便是其中之一。在面向对象的世界中,编译型语言判断一个对象是否隶属于某个类,依靠的是类的继承机制,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对象实现了某个类的所有方法也不行;而在Python中,只要实例对象实现了某个类的所有必要的方法,即使不存在继承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这个类。

举个简单的例子: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运行一下程序,结果如下: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简单示例,首先定义了Duck类和Bird类,分别具有walk方法和swim方法,两者并不具备任何继承关系;然后定义一个duck_action函数,该函数接收一个对象,在函数内调用该对象的walk方法和swim方法;最后实例化一个Duck和Bird对象,先后传递给duck_action函数来执行,并都可以执行成功。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协议"的概念,"协议"代表一系列特征,譬如鸭子协议是walk和swim,任何实现了鸭子协议的对象都可以当作鸭子,这个就是鸭子模型和协议。

再举个Python中更加常见的案例:"with",上下文管理器。众所周知,在任何编程语言里面,文件处理都是基本的IO操作,都包含open和close两个操作,因为这两个操作是操作系统要求的。在操作系统里,每当打开一个文件,获取一个文件句柄后就会占用操作系统的资源,所以操作系统要求文件处理完后需要应用去close,释放掉文件句柄资源。然而现实情况是,开发者往往忘记close,最终导致资源泄漏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ython使用with来进行上下文管理,在with的语句块结束后自动close,不再需要手动操作了,效率蹭蹭地上去。上下文管理器示例如下: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在with语句中进行open操作,然后调用read方法,最后并没有显示调用close,但不存在资源释放问题,因此with结束后会自动调用了close。那么with的底层原理是什么?类比鸭子模型介绍中关于协议的概念:

协议(Protocol)则是一种约定或契约,描述了对象应该具有的方法和属性。在Python中,协议是一种非正式的接口定义方式,它没有严格的语法要求,只需确保对象实现了协议中定义的方法和属性即可。协议允许我们根据对象的行为来定义接口,而不依赖于具体的类或类型。使用协议,我们可以通过定义一个适当的接口来描述对象的行为,而不仅仅依赖于继承关系。这样,不同的对象可以来自不同的类,但只要它们实现了相同的协议,我们就可以在代码中使用它们。 Python中的一些常见协议包括可迭代协议(Iterable Protocol)、可调用协议(Callable Protocol)和上下文管理器协议(Context Manager Protocol)等。这些协议定义了一组方法或属性,用于描述对象应该具备的行为。

我们回到刚才的示例中,在with中对应的是实现上下文管理器协议__enter__方法和__exit__方法,换句话说,只要一个类具备__enter__方法和__exit__方法,就可以使用with管理,with开始时调用__enter__方法,结束时自动调用__exit__方法,示例代码如下: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运行下,查看结果:

Python中的鸭子模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显示调用Person的__enter__方法和__exit__方法,由with自动调用了,因此对于资源释放类,资源释放的操作可以放到__exit__方法中,这样配合with语句使用会方便很多,也降低出错的概率。

总结一下,在Python中,鸭子模型指的是我们关注对象的行为(方法和属性)而不是其具体的类型。如果一个对象具有我们所期望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无需关注其实际的类型。这种灵活性使得在Python中编写可重用和灵活的代码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如果我们编写了一个需要迭代对象的函数,我们只关心对象是否具有__iter__()方法,而不关心它是否是一个具体的列表、元组或集合。

总之,鸭子模型让我们专注于对象的行为而不是其具体类型,在编写灵活、可重用的代码时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