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Vue原理解析】之响应式系统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29

引言

Vue2的响应式系统是核心之一,它使得Vue.js能够实现数据驱动的视图变化。其实现主要基于Object.defineProperty API,通过在数据对象上添加属性监听来实现数据变化时对视图进行更新。

vue3实现主要基于Proxy API和Reactive,Reactive函数负责将一个普通的JavaScript对象转换成响应式对象。它通过递归遍历对象的所有属性,并使用Proxy代理对象来实现对属性的拦截。

Vue2.x响应式系统

在Vue.js中,响应式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数据劫持和发布订阅。

数据劫持:通过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API来对数据对象的属性进行劫持,在属性get和set时添加钩子函数,在get时记录依赖,在set时通知观察者更新视图。

发布订阅:Vue.js通过实现一个自己的发布订阅模型来实现响应式系统,通过依赖收集器来收集所有依赖,并在依赖变化时触发通知器进行视图更新。

具体来说,Vue2.x的响应式原理主要是通过Observer、Dep和Watcher三个核心组件来实现的。

Vue2.x源码解析

下面是Vue2.x响应式原理源码解析:

1. Observer

用于收集数据属性的依赖,并在数据发生变化时通知订阅者进行更新。

Observer负责将一个普通的JavaScript对象转换成响应式对象。它通过递归遍历对象的所有属性,并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为每个属性设置getter和setter。在getter中,Observer会收集当前正在执行的Watcher作为依赖。在setter中,Observer会触发依赖更新,并通知相关的Watcher进行更新。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value) {
    // this.value = value
    this.dep = new Dep()
    this.vmCount = 0
    def(value, '__ob__', this)
    if (isArray(value)) {
      // 数组处理
      // ...
    } else {
      // 对象处理
      const keys = Object.keys(value)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const key = keys[i]
        defineReactive(value, key, NO_INIITIAL_VALUE, undefined, shallow, mock)
      }
    }
  }
}

  1. 在Observer构造函数中,创建一个Dep实例作为依赖收集器。然后,通过def函数将Observer实例添加到value对象的__ob__属性上,这样可以在后续操作中方便地获取到Observer实例。

  2. 接下来,根据value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是数组,则调用数组处理逻辑;如果是对象,则调用对象处理逻辑。

  3. 在对象处理逻辑中,通过Object.keys方法获取对象的所有属性,并遍历每个属性,调用defineReactive函数为每个属性设置getter和setter。

2. Dep(依赖收集器)

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依赖关系,在数据发生变化时通知订阅者进行更新。

Dep是一个用于收集依赖和触发更新的类。每个响应式对象都会有一个对应的Dep实例,用于管理该对象所有属性的依赖关系。在getter中,Watcher会将自身添加到Dep实例中,表示该Watcher依赖于该属性。在setter中,Dep实例会通知所有依赖于该属性的Watcher进行更新。

class Dep {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addSub(sub) {
    this.subs.push(sub)
  }

  removeSub(sub) {
    remove(this.subs, sub)
  }

  depend() {
    if (Dep.target) {
      Dep.target.addDep(this)
    }
  }

  notify() {
    const subs = this.subs.slice()
    for (let i = 0, l = subs.length; i < l; i++) {
      const sub = subs[i]
      // ...
      subs.update()
    }
  }
}

在Dep类中,subs数组用于存储所有依赖(即Watcher)。

  • addSub方法用于将一个依赖添加到subs数组中。

  • removeSub方法用于从subs数组中移除一个依赖。

  • depend方法用于将当前正在执行的Watcher添加到Dep实例中。

  • notify方法用于触发所有依赖(即Watcher)进行更新。

3. Watcher(观察者)

用于订阅一个或多个依赖关系,在依赖发生变化时执行相应的回调函数。

Watcher是一个用于订阅和接收属性变化通知的类。它负责创建一个订阅者,并将自身添加到当前正在执行的Dep实例中。当属性发生变化时,Dep实例会通知所有订阅者进行更新。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vm, expOrFn, cb) {
    if ((this.vm = vm) && isRenderWatcher) {
      vm._watcher = this
    }

    if (isFunction(expOrFn)) {
      this.getter = expOrFn
    } else {
      this.getter = parsePath(expOrFn)
      if (!this.getter) {
        this.getter = noop
      }
    }
    this.value = this.lazy ? undefined : this.get()
  }

  get() {
    pushTarget(this)
    let value
    const vm = this.vm

    try {
      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
    } catch (e) {
      // ...
    } finally {
      if (this.deep) {
        traverse(value)
      }
      popTarget()
      this.cleanupDeps()
    }
    return value
  }

  addDep(dep) {
    const id = dep.id
    if (!this.newDepIds.has(id)) {
      this.newDepIds.add(id)
      this.newDeps.push(dep)
      if (!this.depIds.has(id)) {
        dep.addSub(this)
      }
    }
  }

  update() {
    if (this.lazy) {
      this.dirty = true
    } else if (this.sync) {
      this.run()
    } else {
      queueWatcher(this)
    }
  }

  run() {
    if (this.active) {
      const value = this.get()
      if (
        value !== this.value ||
        isObject(value) ||
        this.deep
      ) {
        // ...
        this.cb.call(this.vm, value, oldValue)
      }
    }
  }
}

在Watcher构造函数中,首先将传入的vm、expOrFn和cb保存到实例的对应属性上。expOrFn可以是一个函数或一个字符串,如果是字符串,则会通过parsePath方法将其解析为一个函数。

get方法用于获取属性的值。在get方法中,会将当前Watcher添加到全局的targetStack中,并将Dep.target设置为当前Watcher。然后通过调用getter方法获取属性的值,并在过程中收集依赖。最后,将Dep.target恢复为上一个Watcher,并返回属性的值。

addDep方法用于将依赖(即Dep实例)添加到当前Watcher中。在addDep方法中,会判断该依赖是否已经被添加过,如果没有,则将其添加到newDeps数组和newDepIds集合中,并判断是否已经被订阅过,如果没有,则调用dep.addSub(this)将当前Watcher添加到依赖(即Dep实例)中。

update方法用于触发更新操作。在update方法中,会调用run方法进行更新。

run方法用于执行更新操作。首先获取最新的属性值,并与旧值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等或新值是对象或this.deep为true,则调用回调函数cb进行更新操作。

Vue3源码解析

在Vue3的源码中,createReactiveObject函数是reactive.ts文件中的核心部分,负责创建响应式对象。路径packages/reactivity/src/reactive.ts

createReactiveObject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
  target: Target,
  isReadonly: boolean,
  base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collectionHandlers: ProxyHandler<any>,
  proxyMap: WeakMap<Target, any>
): any {
  // 检查目标对象是否为非对象类型,如果是则直接返回
  if (!isObject(target)) {
    if (__DEV__) {
      console.warn(`value cannot be made reactive: ${String(target)}`)
    }
    return target
  }
  // 如果目标对象已经是一个Proxy,则直接返回它
  // 例外情况:在一个响应式对象上调用readonly()函数
  if (
    target[ReactiveFlags.RAW] &&
    !(isReadonly && target[ReactiveFlags.IS_REACTIVE])
  ) {
    return target
  }
  // 检查目标对象是否已经存在对应的代理对象,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缓存的代理对象
  const existingProxy = proxyMap.get(target)
  if (existingProxy) {
    return existingProxy
  }
  // 只有特定类型的值可以被观察
  const targetType = getTargetType(target)
  if (targetType === TargetType.INVALID) {
    return target
  }
  // 创建一个新的代理对象proxy
  const proxy = new Proxy(
    target,
    targetType === TargetType.COLLECTION ? collectionHandlers : baseHandlers
  )
  // 将代理对象proxy缓存到proxyMap中
  proxyMap.set(target, proxy)
  return proxy
}

在这个函数中,首先会检查目标对象是否为非对象类型,如果是则直接返回。然后会检查目标对象是否已经存在对应的代理对象,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缓存的代理对象。

接下来,会根据传入的参数选择相应的处理器(baseHandlers或collectionHandlers),并使用new Proxy创建一个代理对象proxy。

最后,将代理对象proxy缓存到proxyMap中,并返回该代理对象。

通过这个函数,Vue3实现了对目标对象的响应式转换,并缓存了代理对象以避免重复创建。

effect

文件路径packages/reactivity/src/effect.ts

在Vue3的源码中,effect.ts文件包含了effecttriggertrack这些核心源码,它们在Vue3的响应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是对这些核心源码及其作用的大致讲解:

export function effect<T = any>(
  fn: () => T,
  options?: ReactiveEffectOptions
): ReactiveEffectRunner {
  if ((fn as ReactiveEffectRunner).effect instanceof ReactiveEffect) {
    fn = (fn as ReactiveEffectRunner).effect.fn
  }

  const _effect = new ReactiveEffect(fn)
  if (options) {
    extend(_effect, options)
    if (options.scope) recordEffectScope(_effect, options.scope)
  }
  if (!options || !options.lazy) {
    _effect.run()
  }
  const runner = _effect.run.bind(_effect) as ReactiveEffectRunner
  runner.effect = _effect
  return runner
}
  • effect函数用于创建一个副作用函数,该副作用函数会自动追踪其依赖,并在依赖变化时自动重新执行。
  • effect(fn, options)接受一个函数 fn 和一个可选的选项对象 options
  • 在内部,它通过调用 createReactiveEffect(fn, options) 创建了一个 ReactiveEffect 实例 _effect
  • 如果选项中没有设置 lazy: true(即立即执行),则会调用 _effect.run() 来执行副作用函数。
  • 最后,创建并返回一个运行器 runner = _effect.run.bind(_effect),并将 _effect 实例赋值给运行器的属性 runner.effect = _effect

track

  • track(target, key)函数用于收集当前正在执行的副作用函数的依赖。
  • 它通过调用 track(target, key) 来进行依赖收集。
  • 在内部,它使用了一个名为 targetMap 的 WeakMap 来存储依赖关系。它以目标对象为键,以属性的依赖集合为值。
  • 当访问响应式对象的属性时,会获取当前正在执行的副作用函数,并将其添加到对应属性的依赖集合中。

trigger

  • trigger函数用于触发依赖更新,即执行所有依赖该属性的副作用函数。
  • 在内部,它使用了一个名为 targetMap 的 WeakMap 来获取存储在追踪阶段收集到的依赖关系。
  • 它遍历所有相关联的副作用函数,并执行它们。

通过这些核心源码,Vue3实现了响应式系统中的副作用追踪和依赖更新。effect函数用于创建副作用函数,track函数用于收集依赖,trigger函数用于触发更新。它们共同协作,实现了Vue3的响应式原理。

总结

Vue2和Vue3在响应式系统的实现上有一些重要的区别,下面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实现方式:

    • Vue2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来实现响应式。它通过在对象上定义getter和setter来拦截对属性的访问和修改,从而实现依赖收集和触发更新。
    • Vue3使用Proxy来实现响应式。Proxy是ES6中新增的特性,它可以拦截对象上的各种操作,包括属性访问、修改、删除等。Vue3利用Proxy的强大拦截能力来追踪依赖并触发更新。
  2. 性能优化:

    • Vue2在每个组件实例化时都会为数据对象进行递归遍历,并为每个属性设置getter和setter。这样会导致初始化时的性能开销较大。
    • Vue3通过Proxy实现了惰性创建副作用函数(effect),只有当副作用函数被真正使用时才会进行依赖收集。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依赖收集和更新操作,提高了性能。
  3. 依赖追踪:

    • Vue2使用全局变量Dep来追踪依赖关系,并将Watcher与Dep进行关联。每个属性都有一个对应的Dep实例,当属性被访问时,Watcher会将自身添加到Dep中,当属性发生变化时,Dep会通知所有关联的Watcher进行更新。
    • Vue3使用WeakMap来存储依赖关系,将对象作为键,将属性的依赖集合作为值。这样可以避免内存泄漏,并且不需要全局变量来追踪依赖。
  4. 嵌套属性和数组:

    • Vue2对于嵌套属性和数组的处理较为复杂。对于嵌套属性,需要递归调用Observer进行响应式转换;对于数组,需要重写数组的一些方法来拦截变更操作。
    • Vue3通过Proxy的拦截能力可以直接处理嵌套属性和数组。无需递归调用Observer或重写数组方法。
  5. TypeScript支持:

    • Vue3对TypeScript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并且在源码中使用了大量的TypeScript类型定义,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可靠性。

总体而言,Vue3在响应式系统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优化,提升了性能、可维护性和开发体验。同时引入Composition API以及对TypeScript的支持也使得开发更加灵活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