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实践指南
-
知识最佳的存储不是大脑,或者叫大脑并不是知识的最佳存储空间,因为大脑不是一个永久性的记忆载体。我们记忆中的大部分知识最终都会遗忘,印象深刻的知识,最终会有一个总结式的内化记忆,而印象不深的知识,最终从哪儿来就会回到哪儿去。
-
怎样检验你是否理解一个知识点,讲给一个从来不了解这个知识的小孩子听,如果他理解了,那么这个知识已经属于你了,因为要让一个完全不了解该知识的人明白,你必须用简单、直白、提炼后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才能被别人理解。而要做到这样,你自己必须对这个知识经历:习得、内化、衍生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最终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变成最精炼的一句话。否则,对于只是对知识有一个了解的人,是不可能用简单的语言讲给其他人听,还能让其他人听懂的。
-
知识的最佳存储是显性化,在经历了:学习知识、提炼内化、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这个知识、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并解决问题(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然后通过文字、视频、语音、书籍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和载体会是知识的最佳存储方式,远远强过你的大脑。
-
将学习成果转换为学习卡片-一张卡片一个主题,构建最小的个人知识管理单元。一个卡片就可以总结一个知识点,前提是你已经完全理解,有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一张卡片衍生出整个知识的思维导图,也就是像一个锦囊,里面装了许多的小水晶,这些小水晶上有武功秘籍的提炼精髓。打开这个水晶后,里面是关于这门武功的完整展示,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但收起水晶,你又像回到了武功秘籍的宝藏室,可以自由切换到下一个水晶。
-
ORID焦点呈现法
- O-记录现象: 在知识原有层面的引用和重述,这个层面的输出严格意义上没有产生知识的增量。但意义重大,这是朝着把知识保存早脑子里到输出成知识卡片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 R-记录情绪:除了理性思维,记录自己内在的情绪也很重要,可以获得很多当下的感受,比如看到这里时,我好高兴、好难过、好兴奋、好痛苦,这些当下最真实的感受,本身也是一种层面的输出。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关注自己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日常学习中,也要注意记录自己的情绪。
- I-诠释解释:这个层面的学习更为深入,也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关键环节。不管学习什么,只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观点和看法,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心理表征的概念:语言练习的例子,母语者看到韩语,就知道知识一个词组,但初学的外国人看到的是三个词+一种语法,门外汉看到的是外星语言。这就是因为练习的时间久了,心理表征就建立起了,就像你看到“15+8”,立马就知道是23。一、用自己的语言将事物描述清楚是一种必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对知识的理解,反复练习,就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将学习推向深入。二、任何时候,不管看什么,都可以谈三点收获。 三、要敢于在权威观点面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虽然你的想法不一定正确,有时还会幼稚,但是,这是训练思维方式的方法。 发表一个看法,不管是否与别人一样。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动力,人如果没有了创意,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D-下一步行动: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但往往被我们忽视,学习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工作、生活、家庭,还是为了塑造良好的价值观、性格习惯,我们最终目标都是学以致用。怎样行动呢?一、列出一个马上可以执行的行动,一个就行,但必须是学习后马上可以做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也行。这其实是一个突破口,有一才有二,你不可能将所有内容付诸实践,既然不能,就找出第一个,有第一个才会有第二个。二、列出行动清单,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知道和做到是有很大区别的,你一定听过“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有些事情你认为可以在未来付诸实践,但现在可能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或者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时你可以将行动清单列出来,将其变为行动指南。”当你开始行动了,学习就开始真正地起作用了。你只有持续行动,学习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书里出现的书籍:日本作者写的《整理的艺术》和《超级整理术:工作效率是整理出来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这样读书就够了》、《刻意练习》(RECK: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2023.9.4
转载自:https://juejin.cn/post/727478984575441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