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67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Redis宕机为什要恢复数据?

如果说,Redis应当用在什么业务场景下,我想,你脑子里第一时间反应的是:作为缓存使用啊。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一旦服务器宕机,内存中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从后端数据库恢复这些数据,但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需要频繁访问数据库,会给数据库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是,这些数据是从慢速数据库中读取出来的,性能肯定比不上从 Redis 中读取,导致使用这些数据的应用程序响应变慢。所以,对 Redis 来说,实现数据的持久化,避免从后端数据库中进行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Redis 的持久化主要有两大机制,即 AOF(Append Only File)日志和 RDB 快照。

AOF写后日志

AOF 日志是如何实现的?

说到日志,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数据库的写前日志(Write Ahead Log, WAL),也就是说,在实际写数据前,先把修改的数据记到日志文件中,以便故障时进行恢复。不过,AOF 日志正好相反,它是写后日志,“写后”的意思是 Redis 是先执行命令,把数据写入内存,然后才记录日志,如下图所示: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Redis AOF操作过程

那 AOF 为什么要先执行命令再记日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 AOF 里记录了什么内容。

传统数据库的日志,例如 redo log(重做日志),记录的是修改后的数据,而 AOF 里记录的是 Redis 收到的每一条命令,这些命令是以文本形式保存的。

我们以 Redis 收到“set testkey testvalue”命令后记录的日志为例,看看 AOF 日志的内容。其中,“*3”表示当前命令有三个部分,每部分都是由$+数字开头,后面紧跟着具体的命令、键或值。这里,“数字”表示这部分中的命令、键或值一共有多少字节。例如,“$3 set”表示这部分有 3 个字节,也就是“set”命令。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Redis AOF日志内容

但是,为了避免额外的检查开销,Redis 在向 AOF 里面记录日志的时候,并不会先去对这些命令进行语法检查。所以,如果先记日志再执行命令的话,日志中就有可能记录了错误的命令,Redis 在使用日志恢复数据时,就可能会出错。

写后日志这种方式,就是先让系统执行命令,只有命令能执行成功,才会被记录到日志中,否则,系统就会直接向客户端报错。所以,Redis 使用写后日志这一方式的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出现记录错误命令的情况。

除此之外,AOF 还有一个好处:它是在命令执行后才记录日志,所以不会阻塞当前的写操作。

不过,AOF 也有两个潜在的风险。

首先,如果刚执行完一个命令,还没有来得及记日志就宕机了,那么这个命令和相应的数据就有丢失的风险。如果此时 Redis 是用作缓存,还可以从后端数据库重新读入数据进行恢复,但是,如果 Redis 是直接用作数据库的话,此时,因为命令没有记入日志,所以就无法用日志进行恢复了。

其次,AOF 虽然避免了对当前命令的阻塞,但可能会给下一个操作带来阻塞风险。这是因为,AOF 日志也是在主线程中执行的,如果在把日志文件写入磁盘时,磁盘写压力大,就会导致写盘很慢,进而导致后续的操作也无法执行了。

仔细分析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两个风险都是和 AOF 写回磁盘的时机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一个写命令执行完后 AOF 日志写回磁盘的时机,这两个风险就解除了。

三种写回策略

AOF 机制给我们提供了三个选择,也就是 AOF 配置项 appendfsync 的三个可选值。

  • Always,同步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立马同步地将日志写回磁盘;
  • Everysec,每秒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每隔一秒把缓冲区中的内容写入磁盘;
  • No,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每个写命令执行完,只是先把日志写到 AOF 文件的内存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针对避免主线程阻塞和减少数据丢失问题,这三种写回策略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我们来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 “同步写回”可以做到基本不丢数据,但是它在每一个写命令后都有一个慢速的落盘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主线程性能;
  • 虽然“操作系统控制的写回”在写完缓冲区后,就可以继续执行后续的命令,但是落盘的时机已经不在 Redis 手中了,只要 AOF 记录没有写回磁盘,一旦宕机对应的数据就丢失了;
  • “每秒写回”采用一秒写回一次的频率,避免了“同步写回”的性能开销,虽然减少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但是如果发生宕机,上一秒内未落盘的命令操作仍然会丢失。所以,这只能算是,在避免影响主线程性能和避免数据丢失两者间取了个折中。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根据系统对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要求,来选择使用哪种写回策略了。

总结一下就是:想要获得高性能,就选择 No 策略;如果想要得到高可靠性保证,就选择 Always 策略;如果允许数据有一点丢失,又希望性能别受太大影响的话,那么就选择 Everysec 策略。

但是,按照系统的性能需求选定了写回策略,并不是“高枕无忧”了。毕竟,AOF 是以文件的形式在记录接收到的所有写命令。随着接收的写命令越来越多,AOF 文件会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小心 AOF 文件过大带来的性能问题。

这里的“性能问题”,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件系统本身对文件大小有限制,无法保存过大的文件;

二是,如果文件太大,之后再往里面追加命令记录的话,效率也会变低;

三是,如果发生宕机,AOF 中记录的命令要一个个被重新执行,用于故障恢复,如果日志文件太大,整个恢复过程就会非常缓慢,这就会影响到 Redis 的正常使用。

所以,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这个时候,AOF 重写机制就登场了。

日志文件太大了怎么办?

简单来说,AOF 重写机制就是在重写时,Redis 根据数据库的现状创建一个新的 AOF 文件,也就是说,读取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值对,然后对每一个键值对用一条命令记录它的写入。比如说,当读取了键值对“testkey”: “testvalue”之后,重写机制会记录 set testkey testvalue 这条命令。这样,当需要恢复时,可以重新执行该命令,实现“testkey”: “testvalue”的写入。

为什么重写机制可以把日志文件变小呢? 实际上,重写机制具有“多变一”功能。所谓的“多变一”,也就是说,旧日志文件中的多条命令,在重写后的新日志中变成了一条命令。

我们知道,AOF 文件是以追加的方式,逐一记录接收到的写命令的。当一个键值对被多条写命令反复修改时,AOF 文件会记录相应的多条命令。但是,在重写的时候,是根据这个键值对当前的最新状态,为它生成对应的写入命令。这样一来,一个键值对在重写日志中只用一条命令就行了,而且,在日志恢复时,只用执行这条命令,就可以直接完成这个键值对的写入了。

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例子: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AOF重写减少日志大小

当我们对一个列表先后做了 6 次修改操作后,列表的最后状态是[“D”, “C”, “N”],此时,只用 LPUSH u:list “N”, “C”, “D”这一条命令就能实现该数据的恢复,这就节省了五条命令的空间。对于被修改过成百上千次的键值对来说,重写能节省的空间当然就更大了。

不过,虽然 AOF 重写后,日志文件会缩小,但是,要把整个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的操作日志都写回磁盘,仍然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这时,我们就要继续关注另一个问题了:重写会不会阻塞主线程?

AOF 重写会阻塞吗?

和 AOF 日志由主线程写回不同,重写过程是由后台子进程 bgrewriteaof 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了避免阻塞主线程,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

我把重写的过程总结为“一个拷贝,两处日志”。

“一个拷贝”就是指,每次执行重写时,主线程 fork 出后台的 bgrewriteaof 子进程。此时,fork 会把主线程的内存拷贝一份给 bgrewriteaof 子进程,这里面就包含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然后,bgrewriteaof 子进程就可以在不影响主线程的情况下,逐一把拷贝的数据写成操作,记入重写日志。

“两处日志”又是什么呢?

因为主线程未阻塞,仍然可以处理新来的操作。此时,如果有写操作,第一处日志就是指正在使用的 AOF 日志,Redis 会把这个操作写到它的缓冲区。这样一来,即使宕机了,这个 AOF 日志的操作仍然是齐全的,可以用于恢复。

而第二处日志,就是指新的 AOF 重写日志。这个操作也会被写到重写日志的缓冲区。这样,重写日志也不会丢失最新的操作。等到拷贝数据的所有操作记录重写完成后,重写日志记录的这些最新操作也会写入新的 AOF 文件,以保证数据库最新状态的记录。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新的 AOF 文件替代旧文件了。

总结来说,每次 AOF 重写时,Redis 会先执行一个内存拷贝,用于重写;然后,使用两个日志保证在重写过程中,新写入的数据不会丢失。而且,因为 Redis 采用额外的线程进行数据重写,所以,这个过程并不会阻塞主线程。

RDB内存快照

所谓内存快照,就是指内存中的数据在某一个时刻的状态记录。这就类似于照片,当你给朋友拍照时,一张照片就能把朋友一瞬间的形象完全记下来。

对 Redis 来说,它实现类似照片记录效果的方式,就是把某一时刻的状态以文件的形式写到磁盘上,也就是快照。这样一来,即使宕机,快照文件也不会丢失,数据的可靠性也就得到了保证。这个快照文件就称为 RDB 文件,其中,RDB 就是 Redis DataBase 的缩写。

和 AOF 相比,RDB 记录的是某一时刻的数据,并不是操作,所以,在做数据恢复时,我们可以直接把 RDB 文件读入内存,很快地完成恢复。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但内存快照也并不是最优选项。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还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

  • 对哪些数据做快照?这关系到快照的执行效率问题;
  • 做快照时,数据还能被增删改吗?这关系到 Redis 是否被阻塞,能否同时正常处理请求。

这么说可能你还不太好理解,我还是拿拍照片来举例子。我们在拍照时,通常要关注两个问题:

  • 如何取景?也就是说,我们打算把哪些人、哪些物拍到照片中;
  • 在按快门前,要记着提醒朋友不要乱动,否则拍出来的照片就模糊了。

你看,这两个问题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地聊一聊。先说“取景”问题,也就是我们对哪些数据做快照。

给哪些内存数据做快照?

Redis 的数据都在内存中,为了提供所有数据的可靠性保证,它执行的是全量快照,也就是说,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这就类似于给 100 个人拍合影,把每一个人都拍进照片里。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次性记录了所有数据,一个都不少。

当你给一个人拍照时,只用协调一个人就够了,但是,拍 100 人的大合影,却需要协调 100 个人的位置、状态,等等,这当然会更费时费力。同样,给内存的全量数据做快照,把它们全部写入磁盘也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全量数据越多,RDB 文件就越大,往磁盘上写数据的时间开销就越大。

对于 Redis 而言,它的单线程模型就决定了,我们要尽量避免所有会阻塞主线程的操作,所以,针对任何操作,我们都会提一个灵魂之问:“它会阻塞主线程吗?”RDB 文件的生成是否会阻塞主线程,这就关系到是否会降低 Redis 的性能。

Redis 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文件,分别是 save 和 bgsave。

  • save:在主线程中执行,会导致阻塞;
  • bgsave:创建一个子进程,专门用于写入 RDB 文件,避免了主线程的阻塞,这也是 Redis RDB 文件生成的默认配置。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 bgsave 命令来执行全量快照,这既提供了数据的可靠性保证,也避免了对 Redis 的性能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在对内存数据做快照时,这些数据还能“动”吗? 也就是说,这些数据还能被修改吗?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如果数据能被修改,那就意味着 Redis 还能正常处理写操作。否则,所有写操作都得等到快照完了才能执行,性能一下子就降低了。

快照时数据能修改吗?

在给别人拍照时,一旦对方动了,那么这张照片就拍糊了,我们就需要重拍,所以我们当然希望对方保持不动。对于内存快照而言,我们也不希望数据“动”。

举个例子。我们在时刻 t 给内存做快照,假设内存数据量是 4GB,磁盘的写入带宽是 0.2GB/s,简单来说,至少需要 20s(4/0.2 = 20)才能做完。如果在时刻 t+5s 时,一个还没有被写入磁盘的内存数据 A,被修改成了 A’,那么就会破坏快照的完整性,因为 A’不是时刻 t 时的状态。因此,和拍照类似,我们在做快照时也不希望数据“动”,也就是不能被修改。

但是,如果快照执行期间数据不能被修改,是会有潜在问题的。对于刚刚的例子来说,在做快照的 20s 时间里,如果这 4GB 的数据都不能被修改,Redis 就不能处理对这些数据的写操作,那无疑就会给业务服务造成巨大的影响。

你可能会想到,可以用 bgsave 避免阻塞啊。这里我就要说到一个常见的误区了,避免阻塞和正常处理写操作并不是一回事。此时,主线程的确没有阻塞,可以正常接收请求,但是,为了保证快照完整性,它只能处理读操作,因为不能修改正在执行快照的数据。

为了快照而暂停写操作,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这个时候,Redis 就会借助操作系统提供的写时复制技术(Copy-On-Write, COW),在执行快照的同时,正常处理写操作。

简单来说,bgsave 子进程是由主线程 fork 生成的,可以共享主线程的所有内存数据。bgsave 子进程运行后,开始读取主线程的内存数据,并把它们写入 RDB 文件。

此时,如果主线程对这些数据也都是读操作(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A),那么,主线程和 bgsave 子进程相互不影响。但是,如果主线程要修改一块数据(例如图中的键值对 C),那么,这块数据就会被复制一份,生成该数据的副本(键值对 C’)。然后,主线程在这个数据副本上进行修改。同时,bgsave 子进程可以继续把原来的数据(键值对 C)写入 RDB 文件。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写时复制机制保证快照期间数据可修改

这既保证了快照的完整性,也允许主线程同时对数据进行修改,避免了对正常业务的影响。

到这里,我们就解决了对“哪些数据做快照”以及“做快照时数据能否修改”这两大问题:Redis 会使用 bgsave 对当前内存中的所有数据做快照,这个操作是子进程在后台完成的,这就允许主线程同时可以修改数据。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个问题:多久做一次快照?我们在拍照的时候,还有项技术叫“连拍”,可以记录人或物连续多个瞬间的状态。那么,快照也适合“连拍”吗?

可以每秒做一次快照吗?

对于快照来说,所谓“连拍”就是指连续地做快照。这样一来,快照的间隔时间变得很短,即使某一时刻发生宕机了,因为上一时刻快照刚执行,丢失的数据也不会太多。但是,这其中的快照间隔时间就很关键了。

如下图所示,我们先在 T0 时刻做了一次快照,然后又在 T0+t 时刻做了一次快照,在这期间,数据块 5 和 9 被修改了。如果在 t 这段时间内,机器宕机了,那么,只能按照 T0 时刻的快照进行恢复。此时,数据块 5 和 9 的修改值因为没有快照记录,就无法恢复了。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快照机制下的数据丢失

所以,要想尽可能恢复数据,t 值就要尽可能小,t 越小,就越像“连拍”。那么,t 值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是不是可以每秒做一次快照?毕竟,每次快照都是由 bgsave 子进程在后台执行,也不会阻塞主线程。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虽然 bgsave 执行时不阻塞主线程,但是,如果频繁地执行全量快照,也会带来两方面的开销

一方面,频繁将全量数据写入磁盘,会给磁盘带来很大压力,多个快照竞争有限的磁盘带宽,前一个快照还没有做完,后一个又开始做了,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bgsave 子进程需要通过 fork 操作从主线程创建出来。虽然,子进程在创建后不会再阻塞主线程,但是,fork 这个创建过程本身会阻塞主线程,而且主线程的内存越大,阻塞时间越长。如果频繁 fork 出 bgsave 子进程,这就会频繁阻塞主线程了(所以,在 Redis 中如果有一个 bgsave 在运行,就不会再启动第二个 bgsave 子进程)。那么,有什么其他好方法吗?

此时,我们可以做增量快照,所谓增量快照,就是指,做了一次全量快照后,后续的快照只对修改的数据进行快照记录,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全量快照的开销。

在第一次做完全量快照后,T1 和 T2 时刻如果再做快照,我们只需要将被修改的数据写入快照文件就行。但是,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记住哪些数据被修改了。你可不要小瞧这个“记住”功能,它需要我们使用额外的元数据信息去记录哪些数据被修改了,这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开销问题。如下图所示: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增量快照示意图

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键值对的修改,都做个记录,那么,如果有 1 万个被修改的键值对,我们就需要有 1 万条额外的记录。而且,有的时候,键值对非常小,比如只有 32 字节,而记录它被修改的元数据信息,可能就需要 8 字节,这样的画,为了“记住”修改,引入的额外空间开销比较大。这对于内存资源宝贵的 Redis 来说,有些得不偿失。

到这里,你可以发现,虽然跟 AOF 相比,快照的恢复速度快,但是,快照的频率不好把握,如果频率太低,两次快照间一旦宕机,就可能有比较多的数据丢失。如果频率太高,又会产生额外开销,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既能利用 RDB 的快速恢复,又能以较小的开销做到尽量少丢数据呢?

Redis 4.0 中提出了一个混合使用 AOF 日志和内存快照的方法。简单来说,内存快照以一定的频率执行,在两次快照之间,使用 AOF 日志记录这期间的所有命令操作。

这样一来,快照不用很频繁地执行,这就避免了频繁 fork 对主线程的影响。而且,AOF 日志也只用记录两次快照间的操作,也就是说,不需要记录所有操作了,因此,就不会出现文件过大的情况了,也可以避免重写开销。

如下图所示,T1 和 T2 时刻的修改,用 AOF 日志记录,等到第二次做全量快照时,就可以清空 AOF 日志,因为此时的修改都已经记录到快照中了,恢复时就不再用日志了。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混合持久化

RDB 和 AOF 持久化各有利弊,RDB 可能会导致一定时间内的数据丢失,而 AOF 由于文件较大则会影响 Redis 的启动速度,为了能同时使用 RDB 和 AOF 各种的优点,Redis 4.0 之后新增了混合持久化的方式。

在开启混合持久化的情况下,AOF 重写时会把 Redis 的持久化数据,以 RDB 的格式写入到 AOF 文件的开头,之后的数据再以 AOF 的格式化追加的文件的末尾。

混合持久化的数据存储结构如下图所示:

Redis的持久化机制详解

混合持久化的开启方式

  • 命令方式:config set aof-use-rdb-preamble yes
  • 修改配置文件方式:在 Redis 的根路径下找到 redis.conf 文件,把配置文件中的 aof-use-rdb-preamble no 改为 aof-use-rdb-preamble yes

混合持久化优点:

  • 混合持久化结合了 RDB 和 AOF 持久化的优点,开头为 RDB 的格式,使得 Redis 可以更快的启动,同时结合 AOF 的优点,有减低了大量数据丢失的风险。

混合持久化缺点:

  • AOF 文件中添加了 RDB 格式的内容,使得 AOF 文件的可读性变得很差;
  • 兼容性差,如果开启混合持久化,那么此混合持久化 AOF 文件,就不能用在 Redis 4.0 之前版本了。
转载自:https://juejin.cn/post/7270509734930415675
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