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一次意外的百度二面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36

一次令人窒息的百度面试之后,意外的得到了二面的机会~~~

自我介绍

首先上来是一段自我介绍,主要围绕前端的开发经验进行了自我介绍。

看简历

之后就是看简历,面试官主要围绕项目进行询问。

技术难点

这个主要是根据个人经历询问,在此就不赘述了。但是针对技术难点,面试官往往会进行深挖。

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大文件上传切割后如何上传的

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针对大文件上传的一些追问。

讲一下xss和scrf

XSS 攻击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脚本攻击)简称 XSS,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目标网站上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利用这些恶意脚本,攻击者可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如 Cookie、SessionID 等,进而危害数据安全。

XSS 的本质是:恶意代码未经过滤,与网站正常的代码混在一起;浏览器无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导致恶意脚本被执行。

而由于直接在用户的终端执行,恶意代码能够直接获取用户的信息,或者利用这些信息冒充用户向网站发起攻击者定义的请求。

在部分情况下,由于输入的限制,注入的恶意脚本比较短。但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的脚本,并由浏览器执行,来完成比较复杂的攻击策略。

XSS 攻击可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三种:

存储型 XSS

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目标网站的数据库中。
  2. 用户打开目标网站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4.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见于带有用户保存数据的网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用户私信等。

反射型 XSS

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4.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里,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里。

反射型 XSS 漏洞常见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网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用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生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手段诱导用户点击。

POST 的内容也可以触发反射型 XSS,只不过其触发条件比较苛刻(需要构造表单提交页面,并引导用户点击),所以非常少见。

DOM 型 XSS

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3.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行。
  4.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行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 JavaScript 自身的安全漏洞,而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如何防御

XSS 攻击有两大要素:

  1. 攻击者提交恶意代码。
  2. 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

输入过滤

对于明确的输入类型,例如数字、URL、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等内容,在用户输入和写入数据库前进行输入过滤还是必要的。

输入侧过滤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解决特定的 XSS 问题,但会引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乱码问题。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正常的用户输入了 5 < 7 这个内容,在写入数据库前,被转义,变成了 5 &lt; 7

问题是:在提交阶段,我们并不确定内容要输出到哪里。

这里的“并不确定内容要输出到哪里”有两层含义:

  1. 用户的输入内容可能同时提供给前端和客户端,而一旦经过了 escapeHTML(),客户端显示的内容就变成了乱码( 5 &lt; 7 )。

  2. 在前端中,不同的位置所需的编码也不同。

  • 当 5 &lt; 7 作为 HTML 拼接页面时,可以正常显示:
 <div title="comment">5 &lt; 7</div>
  • 当 5 &lt; 7 通过 Ajax 返回,然后赋值给 JavaScript 的变量时,前端得到的字符串就是转义后的字符。这个内容不能直接用于 Vue 等模板的展示,也不能直接用于内容长度计算。不能用于标题、alert 等。

既然输入过滤并非完全可靠,我们就要通过“防止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来防范 XSS。这部分分为两类:

  • 防止 HTML 中出现注入。
  • 防止 JavaScript 执行时,执行恶意代码。

预防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攻击

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都是在服务端取出恶意代码后,插入到响应 HTML 里的,攻击者刻意编写的“数据”被内嵌到“代码”中,被浏览器所执行。

预防这两种漏洞,有两种常见做法:

  • 改成纯前端渲染,把代码和数据分隔开。
  • 对 HTML 做充分转义。
纯前端渲染

纯前端渲染的过程:

  1. 浏览器先加载一个静态 HTML,此 HTML 中不包含任何跟业务相关的数据。
  2. 然后浏览器执行 HTML 中的 JavaScript。
  3. JavaScript 通过 Ajax 加载业务数据,调用 DOM API 更新到页面上。

但纯前端渲染还需注意避免 DOM 型 XSS 漏洞(例如 onload 事件和 href 中的 javascript:xxx 等

转义 HTML

如果拼接 HTML 是必要的,就需要采用合适的转义库,对 HTML 模板各处插入点进行充分的转义。

常用的模板引擎,如 doT.js、ejs、FreeMarker 等,对于 HTML 转义通常只有一个规则,就是把 & < > " ' / 这几个字符转义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 XSS 防护作用,但并不完善

预防 DOM 型 XSS 攻击

DOM 型 XSS 攻击,实际上就是网站前端 JavaScript 代码本身不够严谨,把不可信的数据当作代码执行了。

在使用 .innerHTML.outerHTMLdocument.write() 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把不可信的数据作为 HTML 插到页面上,而应尽量使用 .textContent.setAttribute() 等。

如果用 Vue/React 技术栈,并且不使用 v-html/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功能,就在前端 render 阶段避免 innerHTMLouterHTML 的 XSS 隐患。

DOM 中的内联事件监听器,如 locationonclickonerroronloadonmouseover 等,<a> 标签的 href 属性,JavaScript 的 eval()setTimeout()setInterval() 等,都能把字符串作为代码运行。如果不可信的数据拼接到字符串中传递给这些 API,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请务必避免。

其他安全措施

  • HTTP-only Cookie: 禁止 JavaScript 读取某些敏感 Cookie,攻击者完成 XSS 注入后也无法窃取此 Cookie。
  • 验证码:防止脚本冒充用户提交危险操作。

CSRF

跨站请求伪造(英语: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也被称为 one-click attack或者 session riding,通常缩写为 CSRF 或者 XSRF, 是一种挟制用户在当前已登录的 Web 应用程序上执行非本意的操作的攻击方法。 跟XSS相比,XSS 利用的是用户对指定网站的信任,CSRF 利用的是网站对用户网页浏览器的信任。

简单点说,CSRF 就是利用用户的登录态发起恶意请求。

CSRF 分为GET型,POST型(利用自动提交的表单)和链接型(不常见,只有打开链接才会触发)

一个典型的CSRF攻击有着如下的流程:

  • 受害者登录a.com,并保留了登录凭证(Cookie)。
  • 攻击者引诱受害者访问了b.com。
  • b.com 向 a.com 发送了一个请求:a.com/act=xx。浏览器会默认携带a.com的Cookie。
  • a.com接收到请求后,对请求进行验证,并确认是受害者的凭证,误以为是受害者自己发送的请求。
  • a.com以受害者的名义执行了act=xx。
  • 攻击完成,攻击者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冒充受害者,让a.com执行了自己定义的操作。

如何防御

同源检测

既然CSRF大多来自第三方网站,那么我们就直接禁止外域(或者不受信任的域名)对我们发起请求。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判断请求是否来自外域呢?

在HTTP协议中,每一个异步请求都会携带两个Header,用于标记来源域名:

  • Origin Header
  • Referer Header

这两个Header在浏览器发起请求时,大多数情况会自动带上,并且不能由前端自定义内容。 服务器可以通过解析这两个Header中的域名,确定请求的来源域。

如果Origin存在,那么直接使用Origin中的字段确认来源域名就可以。

但是Origin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并不存在:

  • IE11同源策略:  IE 11 不会在跨站CORS请求上添加Origin标头,Referer头将仍然是唯一的标识。最根本原因是因为IE 11对同源的定义和其他浏览器有不同,有两个主要的区别,可以参考MDN Same-origin_policy#IE_Exceptions**
  • 302重定向:  在302重定向之后Origin不包含在重定向的请求中,因为Origin可能会被认为是其他来源的敏感信息。对于302重定向的情况来说都是定向到新的服务器上的URL,因此浏览器不想将Origin泄漏到新的服务器上。

origin不存在时使用Referer Header确定来源域名:

根据HTTP协议,在HTTP头中有一个字段叫Referer,记录了该HTTP请求的来源地址。 对于Ajax请求,图片和script等资源请求,Referer为发起请求的页面地址。对于页面跳转,Referer为打开页面历史记录的前一个页面地址。因此我们使用Referer中链接的Origin部分可以得知请求的来源域名。

这种方法并非万无一失,Referer的值是由浏览器提供的,虽然HTTP协议上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每个浏览器对于Referer的具体实现可能有差别,并不能保证浏览器自身没有安全漏洞。使用验证 Referer 值的方法,就是把安全性都依赖于第三方(即浏览器)来保障,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并不是很安全。在部分情况下,攻击者可以隐藏,甚至修改自己请求的Referer。

2014年,W3C的Web应用安全工作组发布了Referrer Policy草案,对浏览器该如何发送Referer做了详细的规定。截止现在新版浏览器大部分已经支持了这份草案,我们终于可以灵活地控制自己网站的Referer策略了。新版的Referrer Policy规定了五种Referer策略:No Referrer、No Referrer When Downgrade、Origin Only、Origin When Cross-origin、和 Unsafe URL。之前就存在的三种策略:never、default和always,在新标准里换了个名称。。他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一次意外的百度二面

根据上面的表格因此需要把Referrer Policy的策略设置成same-origin,对于同源的链接和引用,会发送Referer,referer值为Host不带Path;跨域访问则不携带Referer。

设置Referrer Policy的方法有三种:

  1. 在CSP设置
  2. 页面头部增加meta标签
  3. a标签增加referrerpolicy属性

上面说的这些比较多,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问题:攻击者可以在自己的请求中隐藏Referer。

另外在以下情况下Referer没有或者不可信:

  1. IE6、7下使用window.location.href=url进行界面的跳转,会丢失Referer。
  2. IE6、7下使用window.open,也会缺失Referer。
  3. HTTPS页面跳转到HTTP页面,所有浏览器Referer都丢失。
  4. 点击Flash上到达另外一个网站的时候,Referer的情况就比较杂乱,不太可信。

如果Origin和Referer都不存在,建议直接进行阻止,特别是如果您没有使用随机CSRF Token(参考下方)作为第二次检查。

综上所述:同源验证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防范方法,能够防范绝大多数的CSRF攻击。但这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或者有较多用户输入内容的网站,我们就要对关键的接口做额外的防护措施。

CSRF Token

前面讲到CSRF的另一个特征是,攻击者无法直接窃取到用户的信息(Cookie,Header,网站内容等),仅仅是冒用Cookie中的信息。

而CSRF攻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服务器误把攻击者发送的请求当成了用户自己的请求。那么我们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请求都携带一个CSRF攻击者无法获取到的Token。服务器通过校验请求是否携带正确的Token,来把正常的请求和攻击的请求区分开,也可以防范CSRF的攻击。

原理

CSRF Token的防护策略分为三个步骤:

1. 将CSRF Token输出到页面中

首先,用户打开页面的时候,服务器需要给这个用户生成一个Token,该Token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一般Token都包括随机字符串和时间戳的组合,显然在提交时Token不能再放在Cookie中了,否则又会被攻击者冒用。因此,为了安全起见Token最好还是存在服务器的Session中,之后在每次页面加载时,使用JS遍历整个DOM树,对于DOM中所有的a和form标签后加入Token。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的请求,但是对于在页面加载之后动态生成的HTML代码,这种方法就没有作用,还需要程序员在编码时手动添加Token。

2. 页面提交的请求携带这个Token

对于GET请求,Token将附在请求地址之后,这样URL 就变成 http://url/?csrftoken=tokenvalue%E3%80%82  而对于 POST 请求来说,要在 form 的最后加上:

  <input type=”hidden” name=”csrftoken” value=”tokenvalue”/>

这样,就把Token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了。

3. 服务器验证Token是否正确

当用户从客户端得到了Token,再次提交给服务器的时候,服务器需要判断Token的有效性,验证过程是先解密Token,对比加密字符串以及时间戳,如果加密字符串一致且时间未过期,那么这个Token就是有效的。

这种方法要比之前检查Referer或者Origin要安全一些,Token可以在产生并放于Session之中,然后在每次请求时把Token从Session中拿出,与请求中的Token进行比对,但这种方法的比较麻烦的在于如何把Token以参数的形式加入请求。

Token是一个比较有效的CSRF防护方法,只要页面没有XSS漏洞泄露Token,那么接口的CSRF攻击就无法成功。

验证码和密码其实也可以起到CSRF Token的作用哦,而且更安全。

Samesite Cookie属性

防止CSRF攻击的办法已经有上面的预防措施。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Google起草了一份草案来改进HTTP协议,那就是为Set-Cookie响应头新增Samesite属性,它用来标明这个 Cookie是个“同站 Cookie”,同站Cookie只能作为第一方Cookie,不能作为第三方Cookie,Samesite 有两个属性值,分别是 Strict 和 Lax,下面分别讲解:

Samesite=Strict

这种称为严格模式,表明这个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绝无例外。比如说 b.com 设置了如下 Cookie:

Set-Cookie: foo=1; Samesite=Strict
Set-Cookie: bar=2; Samesite=Lax
Set-Cookie: baz=3

我们在 a.com 下发起对 b.com 的任意请求,foo 这个 Cookie 都不会被包含在 Cookie 请求头中,但 bar 会。举个实际的例子就是,假如淘宝网站用来识别用户登录与否的 Cookie 被设置成了 Samesite=Strict,那么用户从百度搜索页面甚至天猫页面的链接点击进入淘宝后,淘宝都不会是登录状态,因为淘宝的服务器不会接受到那个 Cookie,其它网站发起的对淘宝的任意请求都不会带上那个 Cookie。

Samesite=Lax

这种称为宽松模式,比 Strict 放宽了点限制:假如这个请求是这种请求(改变了当前页面或者打开了新页面)且同时是个GET请求,则这个Cookie可以作为第三方Cookie。比如说 b.com设置了如下Cookie:

Set-Cookie: foo=1; Samesite=Strict
Set-Cookie: bar=2; Samesite=Lax
Set-Cookie: baz=3

当用户从 a.com 点击链接进入 b.com 时,foo 这个 Cookie 不会被包含在 Cookie 请求头中,但 bar 和 baz 会,也就是说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通过链接跳转是不受影响了。但假如这个请求是从 a.com 发起的对 b.com 的异步请求,或者页面跳转是通过表单的 post 提交触发的,则bar也不会发送。

我们应该如何使用SamesiteCookie

如果SamesiteCookie被设置为Strict,浏览器在任何跨域请求中都不会携带Cookie,新标签重新打开也不携带,所以说CSRF攻击基本没有机会。

但是跳转子域名或者是新标签重新打开刚登陆的网站,之前的Cookie都不会存在。尤其是有登录的网站,那么我们新打开一个标签进入,或者跳转到子域名的网站,都需要重新登录。对于用户来讲,可能体验不会很好。

如果SamesiteCookie被设置为Lax,那么其他网站通过页面跳转过来的时候可以使用Cookie,可以保障外域连接打开页面时用户的登录状态。但相应的,其安全性也比较低。

另外一个问题是Samesite的兼容性不是很好,现阶段除了从新版Chrome和Firefox支持以外,Safari以及iOS Safari都还不支持,现阶段看来暂时还不能普及。

而且,SamesiteCookie目前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支持子域。例如,种在topic.a.com下的Cookie,并不能使用a.com下种植的SamesiteCookie。这就导致了当我们网站有多个子域名时,不能使用SamesiteCookie在主域名存储用户登录信息。每个子域名都需要用户重新登录一次。

总之,SamesiteCookie是一个可能替代同源验证的方案,但目前还并不成熟,其应用场景有待观望。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上文的防护策略:

  • CSRF自动防御策略:同源检测(Origin 和 Referer 验证)。
  • CSRF主动防御措施:Token验证 或者 双重Cookie验证 以及配合Samesite Cookie。
  • 保证页面的幂等性,后端接口不要在GET页面中做用户操作。

xss是前端做还是后端做

防范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是后端的责任。而 DOM 型 XSS 攻击不发生在后端,是前端的责任。防范 XSS 是需要后端和前端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转义应该在输出 HTML 时进行,而不是在提交用户输入时

安全问题主要参考这两篇文章

说一下前端性能优化

性能优化在一面中问到过,可以直接跳转查看详情

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询问

什么场景引起重绘,什么场景引起重排

重绘和回流是渲染步骤中的一小节,但是这两个步骤对于性能影响很大。

  • 重绘是当节点需要更改外观而不会影响布局的,比如改变 color 会引起重绘
  • 回流是布局或者几何属性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回流。

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深层次的节点很可能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业务中必须要重绘重排如何进行优化

  • 增加多个节点使用documentFragment
  • 使用 visibility 替换 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
  • 将频繁运行的动画变为图层,图层能够阻止该节点回流影响别的元素。比如对于 video 标签,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
  • 把 DOM 离线后修改,比如:先把 DOM 给 display:none (有一次 Reflow),然后你修改 100 次,然后再把它显示出来

vue如何实现多次渲染的优化

异步更新视图:只要观察到数据变化,Vue将开启一个队列,并缓冲在同一事件循环中发生的所有数据变化。如果同一个watcher被多次触发,只会被推入到队列中一次。这种在缓冲时去除重复数据对于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和DOM操作上非常重要。然后,在下一个事件循环在“tick”中,Vue刷新队列并执行实际(已去重)的工作

代码题

const result = ['1', '3', '3'].map(parseInt);
// 这⾥会打印出什么呢? 
console.log( result );

map的第一个参数callback的入参依次是:

  • 当前值
  • 当前值下标
  • 当前数组

parseInt(解析一个字符串并返回指定基数的十进制整数)的入参依次是:

  • 要转化的数字
  • 第一个参数的基数:
    • 是一个2-36的数字,如果是1或者大于36会返回NaN,假如指定 0 或未指定,基数将会根据字符串的值进行推算
    • 如果第一个参数按照第二个定义的基数是无效的也会返回NaN

所以上述代码的返回结果为:

1,NaN,NaN

代码题

function changeArg(x) { x = 200 }

let num = 100
changeArg(num)
console.log('changeArg num', num) // 100

let obj = { name: '双越' }
changeArg(obj)
console.log('changeArg obj', obj) // { name: '双越' }

function changeArgProp(x) {
    x.name = '张三'
}
changeArgProp(obj)
console.log('changeArgProp obj', obj) //{name:'张三'}

js中所有函数传递都是按值传递的,不会按引用传递。所谓的值,就是指直接保存在变量上的值,如果把对象作为参数传递,那么这个值就是这个对象的引用,而不是对象本身。这里实际上是一个隐式的赋值过程,所以给函数传递参数时,相当于从一个变量赋值到另一个变量

其实可以理解为默认存在一个复制的过程:

changeArg(num) // 可以看做:x=num

changeArg(obj) // 可以看做:x=obj

代码题:实现一个函数,入参是一个fn,延迟5s执行,并且拿到返回值

function sleep(f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let res = fn()
            resolve(res)
        }, 5000)
    })
}

function f() {
    return 1
}

console.log(Date.now())
sleep(f).then(res => {
    console.log(res, Date.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