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如何理解 redis 持久化,有几种方式?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16

其实redis就是一种高级的以键值对形式存储数据的数据库,而它的好处就是他可以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其实redis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优点,主要是因为,redis的数据都是存放在内存中的,如果不配置持久化,那么在redis进行重启的时候,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于是redis开启了数据的持久化功能,将所有的数据保存到磁盘中,当redis重启之后,就可以直接从磁盘中恢复数据,所以redis的持久化功能,主要就是为了防止服务器宕机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如何理解 redis 持久化,有几种方式?

redis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持久化方式:

第一种是:RDB持久化,RDB是Redis DataBase的缩写,redis默认的持久化方式,简单来讲就是将redis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按照指定的时间转存到磁盘当中,其实就是一定时间间隔内对你的数据进行一个快照存储,在默认的情况下,redis在完成快照存储后就会将这些数据保存在一个dump.rdb的文件中,当redis运行的时候,RDB就会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存储到磁盘当中,在redis进行重启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载入RDB文件到RDB程序进行数据的同步恢复。

优点:因为服务区在执行保存dump.rdb文件时,首先需要redis去调用forks()时,就会同时拥有父进程和子进程,而子进程其实就是将这些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的RDB文件当中,当子进程完成写入后,redis就会用一个新的RDB文件替换掉旧的RDB文件,并且将旧的RDB文件删除,所以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RDB持久化方式就只有一个dump.rdb文件,非常方便持久化,而且由子进程完成写的操作,让主进程可以继续处理命令,这样可以使得IO最大化,使用单独的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主进程就不会进行任何的IO操作,这样可以保证redis的高性能。

缺点:因为RDB是按照指定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持久化,如果在持久化的过程中redis发生故障,那么依然会发生数据丢失,所以一般都在数据要求不太严谨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AOF持久化,AOF是Append Only File的缩写,默认AOF是不开启的,需要在redis.conf配置文件中手动开启,这种持久化方式就是将redis执行的每一次命令记录到单独的日志文件当中,当还原数据时,只需要将这些备份的指令再重新执行一遍即可。redis的配置文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AOF持久化方式,分别是:

appendfsync always:每次有数据修改发生时都会写入AOF文件,这样会严重降低Redis的速度

appendfsync everysec:每秒钟同步一次,将多个写命令同步到硬盘

appendfsync no:让操作系统决定何时进行同步

而且由于AOF持久化对日志文件的写入操作采用的是append模式,使用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即使在写入的过程中出现宕机现象,也不会破坏日志文件中已经存在的内容,然而如果我们本次操作只写入了一半数据就出现了系统崩溃问题,也不用担心,在redis下一次启动之前,我们可以通过redis-check-aof工具来帮忙解决这种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优点:数据安全,因为AOF有写回策略机制,比如:always,意思就是可以在每个执行命令执行完之后,立刻同步的将日志写回磁盘,而且AOF持久化快,能够减少数据丢失的量,在配置了everysec的情况下最多只会丢失秒级数据。

缺点:在同等数据量的情况下,AOF文件的大小要比RDB文件大很多,如果使用它进行内存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针对以上阐述,在选择持久化方式上,一般来说,如果想要达到足以媲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安全性,那么就应该同时使用两种持久化功能(redis4.0开始支持RDB和AOF混合持久化),在这种情况下,当redis重启的时候就会优先载入AOF文件来恢复原始数据,因为通常这种情况下,AOF文件保存数据集要比RDB文件保存数据集更加完整,如果你非常关心你的数据,但是仍然可以承受一些保持在分钟之内的数据丢失,那么你可以只选择使用RDB持久化,因为它可以更快,但是会有一些分钟之内的数据丢失是它的缺点。

有很多人都只使用AOF持久化,但其实不太推荐,因为定时生成RDB快照非常方便于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并且RDB恢复数据集的速度也要比AOF恢复的速度快,除此之外,使用RDB也可以有效规避AOF程序的bug,当然如果你只希望你的数据在服务器运行的时候存在,也可以不选择使用任何持久化方式。

以上就是针对该问题做的简要阐述,希望能够小小的帮助到大家。

转载自: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3153641
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