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s
comments
collection
share

mini-vue之runtime-core

作者站长头像
站长
· 阅读数 26

mini-vue之runtime-core

大家好,我是自学前端的小菜鸟,目前工作不到一年,还在努力学习中,希望我写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也希望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告诉我,让我少走弯路,谢谢啦!!

通过实现一个 mini-vue3 来加深自己对 vue 的理解,慢慢学习,记录自己所学,里面有详细注释

这个 mini-vue3 是通过 崔效瑞 的 git 仓库学习, 阮一峰老师 推荐的学习 vue3 利器

本仓库地址: mini-vue-impl

源码: mini-vue

纯粹自己学习,如有错误,还望大家指正,包含

mini-vue之runtime-core

在学习仓库中study-every-day,有大佬的脑图,需要的自取哦~

上期响应式系统的文章在这里

1.响应式系统

2.核心运行时

说道核心运行时,还是一样先把 vue 的架构模式图看一下,看看他的作用

mini-vue之runtime-core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 runtime-core 是在我们的运行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负责连接 runtime-domreactivity 响应式系统,达到跨平台的作用, 为什么会说跨平台呢?

这是因为vue3 提供了自定义渲染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平台,提供不同的渲染器接口,达到跨平台渲染,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 采用的是虚拟节点, 渲染成真实节点,需要提供稳定 API,去帮我们将 节点渲染到页面上

例如: 浏览器 DOM

// 创建一个节点并添加到 html 的body节点里面
const 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iv.textContent = 'Hello World'
document.body.append(div)

这个例子中我们就使用了浏览器的DOM API ,创建了一个节点,并添加到视图中

在小程序的 wxml 还有一些别的平台,只要提供稳定 API 就可以将我们的虚拟节点,转变成为真实的节点了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了 runtime-core 所起到的作用了吧!~

  1. 提供虚拟节点 VNode, 用于创建真实节点和 diff 比较更新
  2. 提供自定义渲染器接口, 让用户可以根据平台创建渲染器
  3. 调用 reactivity 模块,通过响应式系统的依赖收集, 来触发 diff 更新我们的视图

1.提供虚拟节点 virtual DOM

其实我之前一直都很疑惑的一点是, 虚拟节点组件实例之间的区别, 都是对象,都有对应的属性,有啥区别,直到这次我通过实现一个简版的,终于可以分清了

1.1 虚拟节点

虚拟节点是真实DOM 的一层镜像, 我们通过这一层镜像,来创建真实 DOM,并且实现更多优化上面的内容,比如说

通过标记静态节点,做到更新的时候,更细小粒度的更新, 静态节点是永远不会动的,写死在哪里

为什么需要虚拟DOM 呢?

  1. 跨平台
  2. 避免反复操作真实DOM造成不必要的性能消耗
  3. 通过虚拟节点描述 DOM 树,可以通过 diff 精确的得知那一个点的更新, 进行更新,避免不必要的回流重绘等操作

虚拟DOM的核心就是用高效的 JS 操作,来减少低性能的DOM操作,以此来提升网页性能

其他平台,同理,后面都采用 DOM 作为描述点

看看代码

// vue3 中还会拥有很多属性,例如静态节点标记等等,可以再diff的时候直接跳过
export function createVNode(type, props?, children?) {
  const vnode = {
    type, // 节点类型
    props, // 属性
    children, // 子节点
    shapeFlag: getShapeFlag(type), // 虚拟节点类型
    el: null // 真实`DOM`引用,精确的`DOM`更新
  }

  if (typeof children === 'string') {
    // 子组件是文字,则将当前节点标注为,元素+文字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TEXT_CHILDREN
  } else if (Array.isArray(children)) {
    // 子组件是数组,则有可能是新组件,或者元素子节点为,元素+子元素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ARRAY_CHILDREN
  }

  // 是否有插槽
  if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TATEFUL_COMPONENT &&
    typeof children === 'object'
  ) {
    vnode.shapeFlag |= ShapeFlag.SLOT_CHILDREN
  }

  return vnode
}
export function createTextVnode(text: string) {
  return createVNode(Text, {}, text) // 文本
}

/**
 * @description 获取当前子节点的类型标识符
 * @param type 当前`vnode`的类型
 */
function getShapeFlag(type: any) {
  return typeof type === 'string'
    ? ShapeFlag.ELEMENT // 元素
    : ShapeFlag.STATEFUL_COMPONENT // 组件
}

虚拟节点中,有一个位运算,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通过二进制开关,来标记节点类型,确实是高,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是采用 map 来判定类型,比如这样

const vnodeType = {
  element: false,
  stateful_component: false,
  text_children: false,
  array_children: false
}

// 组件如果是元素,子节点是文本
vnodeType.element = true
vnodeType.text_children = true

// 后续判定就会是这样
if (vnodeType.element && vnodeType.text_children) {
  // 相关操作
}

其实这样的可读性很高,不过性能就比较差了,我们每个虚拟节点都需要一个映射对象,然后创建的时候进行标记,而且开辟影射对象存储,判定的消费就高了,相反我们使用二进制位开关来表示,就会快的多,存的数字,消耗空间小,二进制更适合电脑快速解析

看看 vue3 是如何做的

/**
 * 虚拟节点类型标识符
 * 每一个二进制位,代表一种类型
 */
export const enum ShapeFlag {
  ELEMENT = 1, // 0001 元素
  STATEFUL_COMPONENT = 1 << 1, // 0010 组件
  TEXT_CHILDREN = 1 << 2, // 0100 子节点是文本
  ARRAY_CHILDREN = 1 << 3, // 1000 子节点是数组
  SLOT_CHILDREN = 1 << 4 // 1 0000 组件使用了插槽
}

// 关于类型的判断,采用 | 和 & 来操作
// 创建节点的时候,通过 |= 来开启对应的标识位
// 判断的时候,通过 & 来表示位的标识,同位 1 & 才为 1

2. 提供渲染器接口

渲染器接口的提供倒不是难事, 将操作节点的API通过闭包的方式进行传入,达到的效果需要就是, 在虚拟节点需要创建真实节点的时候,调用传入的稳定 API

/**
 * @description 通过外部定义创建渲染器,达到渲染不同平台元素
 * @param options 元素节点处理提供的接口
 */
export function createRenderer(options) {
  // 提供自定义渲染接口
  const {
    createElement: hostCreateElement,  // 创建操作
    patchProp: hostPatchProp,          // 属性操作
    insert: hostInsert,                // 插入操作
    createTextNode: hostCreateTextNode // 文本操作
  } = options

  // ... 虚拟节点,组件的相关操作

  return {
    // 将入口提供暴露
    createApp: createAppAPI(render)
  }
}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API(render) {
  return function createApp(rootComponent) {
    return {
      mount(rootContainer) {
        // 1.将组件或者`Dom`转换成为虚拟节点
        const vnode = createVNode(rootComponent)

        // 2.处理`vnode`
        render(vnode, rootContainer)
      }
    }
  }
}

3. 组件实例对象

刚刚有说过,之前就分不清组件对象和虚拟节点对象的区别,上面说了虚拟节点,接下来看看组件实例

组件实例对象,其实是我平时操作的 .vue 文件导出的整个对象,我们正常的可操作文档 API 都在组件实例上拥有定义,是我们操作视图的交互和呈现的一个抽象,因为组件内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可以抽象出来一个对象,帮助我们完成这些事情

看看代码:

export function createComponentInstance(vnode, parent) {
  const component: any = {
    vnode, // 组件对应虚拟节点
    type: vnode.type, // 组件类型 => 就是我们提供给组件的配置信息,如: { name: 'App, setup... }
    setupState: {}, // setup 返回的状态信息
    props: {}, // 组件属性信息,就是上级组件传递的内容
    slots: {}, // 插槽
    provides: parent ? parent.provides : {}, // provide/inject功能
    parent, // 组件的父级组件
    isMounted: false, // 是否挂载的标识
    subTree: null, // 组件节点树,用于 diff
    emit: () => {} // emit 功能的实现
  }

  component.emit = emit

  return component
}

看到这些功能 API 就应该都清楚了吧,组件实例是我们编写组件,提供操作的一个状态存储中心,记录了我们组件当前的状态,而虚拟节点是当前 真实DOM 的一个映射

4. 调用响应式系统

function setupRenderEffect(instance, container) {
  // 通过 `effect` 调用组件的渲染函数
  // 当我们在组件中使用 `ref/reactive` 这些响应式对象的时候,就会触发依赖收集
  // 当依赖发生改变的时候,重新调用当前函数,就会触发 `patch` 进行 `diff` 算法比较,更新到视图
  // 组件级别的依赖收集,避免性能浪费
  effect(() => {
    // @Tips: 第一次加载
    if (!instance.isMounted) {
      // 1.调用渲染函数,获取组件虚拟节点树,绑定`this`为代理对象,实现`render`函数中访问组件状态
      const subTree = instance.render.call(instance.proxy, h)

      // 2.继续`patch`,递归挂载组件
      patch(null, subTree, container, instance)

      // 3.组件实例绑定`el`用于后续`patch`精准更新
      instance.vnode.el = subTree.el

      // 4.存放旧虚拟节点树,后续`patch`调用
      instance.subTree = subTree

      // 5.标识已挂载
      instance.isMounted = true
    }
    // @Tips: 更新
    else {
      // 1.获取到新的虚拟节点树
      const subTree = instance.render.call(instance.proxy, h)

      // 2.获取旧的虚拟节点树
      const prevSubTree = instance.subTree

      // 3.`patch`更新页面
      patch(prevSubTree, subTree, container, instance)

      // 4.对比完后新树变旧树
      instance.subTree = subTree
    }
  })
}

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观看

仓库地址: mini-vue-impl

欢迎大家指正:一起学习

大家也可以去实现一个简版,或者去我的仓库看看, commit 记录都是对应的, 这周我会打上对应的 tag 方便阅读和复习, 希望大家喜欢,喜欢的话给一个 star 呦,谢谢啦

转载自:https://juejin.cn/post/7043805979737063432
评论
请登录